沉沦的一代(六)历史流泪了
我看到的是:躺在床上抱着一本发黄的线装书的毛,坐在台灯前翻看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周,行走在以他名字命名小道上思索着的邓,还有……
诚如莎士比亚说他的戏剧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一样,历史往往也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尤其在文化悠久的中国,历朝历代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穿上古代英雄的衣服,模仿他们的豪言和壮举,并赋予他们以极具煽情的时代强音。
与600多年前,随傅友德南征,一举扫平云南后,奉朱元璋令将军队以屯田戍边形式就地安置,并大量招徠汉人移民,使云南真正成为中国一省的沐英相仿,随彭德怀横扫大西北,坐镇新疆的一兵团司令员王震亦如沐英那样奉旨将进疆部队成建制地就地转业为军区生产部队,并于1954年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使有2000年屯垦史的新疆迎来了第一批国家意志的成规模的永久性移民,并在迅速膨胀中有效地改变了这一欧亚文化交容地区的人口和文化比例,功效不在沐英屯田云南之下。
这里有必要认识一下这位俗称“王胡子”的当代沐英王震将军。因为他不仅是新疆移民的始作甬者,在他调离新疆,兼铁道兵司令时,还以在新疆时同样的办法,在东北组建一大批军垦农场,堪称共和国屯垦之父。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国家移民大势,文革中负责“上山下乡运动”具体事务的国务院知青办就设在王震创立的农垦部内便是个明证。(顺便说一句,该机构在文革前叫国务院援外办,1964年本人去新疆,因去向不对,按规定北京去向是东北,上海去向是新疆。就是经王震批准,由在农垦部内办公的援外办出具的手续和川资。)亦即说负责国家移民的周的国务院系统政策主要还是在国营农场安置。
王震,湖南浏阳人。1908年生,鉄路工人出身。1927年加入中共。1929年参军。其军旅历史上最辉煌的是在1934年7月出任肖克为军团长的红六军团政委,其时他年方26,入伍才5年。这位开国上将军,历史上最出彩的不是打仗,而是“花蓝花儿香”的南泥湾开巟。其与毛的个人关系也始于这一时期,他在1942年曾短期兼任过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卫戍区司令员。而正是在这一时期毛为亲笔为这位历史上与自己鲜有隶属关系的“非嫡糸”的旅长题词,称赞其“有创造精神”。王也因此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而他的359旅则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实事求是地讲,作为中共诸多将帅中唯一一位荣膺过“劳动英雄”的王震,硧实与众不同,他不象彭德怀等一些老帅感叹“没仗打了,我们这些人也没用了”,他似乎天生就是个搞经济的材料,终其一生都在忙农场建设。而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了。
从王震的简历看,16岁就到粤汉铁路工作,显然没读过几天书。他文化不高却不象一些与他情形相仿的中共高官那样喜欢论资排辈排斥知识分子,比如众所周知的对被定为右派的艾青、丁玲等人的保护。据知情者披露,在西进途中他就与身边的一些知识分子讨论过左宗棠征西、屯垦拓边的问题(1878年左宗棠率军西征,击溃阿古柏收复新疆后,奏请清政府于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为巩固边防左宗棠大力发展民屯,是近代史上新疆的屯垦事业一次卓有成效的高潮,据史料称,1884-1905年,全疆共新垦荒地960万亩。这也是王震极为推崇左公的原因罢)。从时间上看,王是1949年11月7日飞抵迪化的,军委的《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12月25日下发的,亦即说他决心学左宗棠开边拓土在此之前,而不是在此之后的机械扏行。那为什么前面说他是“奉毛旨”呢?因为在其入疆前,毛曾对他说过:“新疆比你过去经营的南泥湾要大1万多倍。当年左宗棠曾留下诗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希望你到新疆后能超过左文襄公,把新疆建成美丽富饶的乐园。”
从后来王震对时任新疆军区副司令陶峙岳说的:“在北京,我已经跟毛主席、周总理吹过牛了。要叫新疆变成第二个南泥湾,这光靠我王胡子一个人可不成,你可要助我一臂之力啊!”来看,毛的那段话应是王回京参加国庆活动时讲的。此外,从王对陶的话中,亦可看出当时毛已对王讲过关于陶峙岳及7万起义军人的处置办法,那就是就地转业屯田。
如何安置战后庞大的军队,尤其是那些原对立方成建制投诚反正的军队,是任何一个武力夺得国柄的政权都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朱元璋如此,毛也不例外。
王震入主新疆两个半月后,在内乱尚未平定的情况下便以军区名义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要求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顷”。
据史料考证,随王震进驻新疆的2、6两军加其他随军非军人员总共才11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王震真会让他的部队都放下枪杆子去拿坎土馒?
当然不是这样!
这是在做给陶峙岳、赵锡光、陶晋初们看。曾参加过对江西共军围剿,在黄坡战役吃过共军苦头,时已年近半百的陶当然不会连这也看不出来,但他是为保全7万部下,才下决心当叛将的,所以为了弟兄们,陶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还不算太坏的现实。
这并非我无据的推论,这从1954年7月15日,新疆军区向西北军区、军委总参谋的请示:新疆生产部队领导机构由22兵团部和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组成,名称为“生产建设兵团”。因仍用原22团番号领导权将包括2、5、6军的生产部队不相宜;取消22兵团番号则可能引起起义将士、特别是高级起义军官思想波动;另,2、5、6军的生产部队不愿一下脱离军队性质番号,甚至因采用名称不适当,可能引起部队思想波动。根据部队当前思想情况,采取完全脱离军事形势的名称尚需一个过渡时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后,22兵团番号可以撤销。和同年8月6日,军委总参谋部的回复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关于成立生产建设兵团电报中:“7月15日电悉。关于22兵团部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后改用生产建设兵团的名称问题,如你们已征得陶峙岳、赵锡光等的同意时,即可按照改变之。”可以明白看出来,这里讲得很明白,是22兵团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也就是22兵团全体与军区管理生产的部门合并,并非与2、6军全体合并。军委总参谋部的回复所以强调“已征得陶峙岳、赵锡光等的同意”,因为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与当初劝降时的承诺相挬,等于“杯洒释兵权”。
实际上早在这之前的1953年5月,毛就令王震将所属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22兵团的五个师己分别被改编为:农业建设第六师(25师),第八师(师26),第九师(27师),第十师(骑兵7师),工程建设第一师(骑兵8师)。
由“三区革命” 整编过来的5军只有两个师,分别编为农三师和农四师。从2军副军长任上到民族军(5军)当政委的顿星云在部队番号撤销前即被调任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而军长,成名于伊宁暴动的俄国人法铁依·伊凡诺维奇·列斯肯则在番号撤销前的1953年7月返回了苏联。
与此同时,2、6军也分别拿出两个师,改编为农一师、二师和五师、六师。
进疆之初分任南北疆军区司令的2军军长郭鹏在1954年2月升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6军军长罗元发在军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编为西北军区空军后,出任西北军区空军司令员。
1954年10月,22兵团与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22兵团番号撤销。陶峙岳虽长期名为军区副司令、兵团司令,因一直不是中共党员,在党委制的情形下,其实只是个摆设。当年新疆流传有这样三个“最”:权最大的是王恩茂,钱最多的是赛福鼎,军銜最高的是陶峙岳。
兵团成立初期,接替因过左而撤职调京的王出任自治区第一书记的王恩茂任兵团第一政委,而兵团司令、副政委也多在军区任副职,在程序上归军区和中共新疆分局双重领导。1956年,农垦部成立后,又改为归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当年7月兵团参加了自治区首届党代会,从此割断了兵团和军区最后的一点血脉:党组织关系。
也就是说,从1956年起,兵团人从法律上就不再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鎬”的“不穿军装的军人”,而成了老百姓,成了真正的移民。而真正的大规模国家移民也正是从这之后开始的。
据资料披露:兵团成立之初的1954—1957年,农场从43个扩建到59个,职工从10.55万人增到17.87万人。但从1957—1966年,农场增加到158个。人口从31.15万人猛增148.54万人,职工达到80.86万人。占自治区人口的比例由5.58%上升到16.39%,职工人数则占全区就业人口的近一半(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