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标题: 赵老师的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超群    时间: 2012-1-11 14:44     标题: 赵老师的文章

本帖最后由 超群 于 2019-3-4 07:23 编辑

关于祭脏的先后,最好还是在儒家经典,特别是《礼》一类书中去找根子。古礼最重祭祀,常常要用牲。原始人用牲也有些习惯。后来用牲的讲究日益复杂。

果然,《礼记》本身和《仪礼》中就有关于用牲时祭藏先后的一些记载。

《礼记 祭统二十五》:“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脾,周人贵肩……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

这段话不会全是由汉人瞎编的。我们己知道,殷周都以肢胛骨记卜辞,取胛时应有一定的习惯。祭祀用过的胛骨自然会更受重视。这里没说祭藏的话,但总是证明古人祭祀时对牲身各部是分别贵贱(先后?)的。

《礼记 明堂位第四十九》:“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这明显是汉人的追述,开始有五行味了,而且越说越浓,不再引。拙见以为其中很多是汉初儒生的附会,它与“月令”成书应大体同时。这时祭脏开始有规律并且受五行说统帅。看看更早的祭脏说法,则完全没有五行味。

《仪礼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佐食取黍、稷、肺祭,授尸。……肺脊以授尸。尸受振祭,哜之,左执之,乃食。……宾长以肝从,尸左执角,右取肝,揣于盐,振祭哜之。……尸举肝,举奠,左执觯,再拜稽首,进受肝,复位,坐食肝。…… 俎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实于牲鼎,载心立舌缩俎。”

《仪礼》是公认可信的先秦古礼。文字颇难读。那繁琐的步骤规矩,大约只有孔夫子之流才能精通。以上引文尽量简化,大致能懂。“尸”是受祭对象的替身,“宾长”约是助祭者。这段文字中,依次出现了肺、肝、心、舌等内脏。那位“尸”确实是先受肺祭(尝尝好吃,就吃掉),后受肝祭(也吃掉),最后把心和舌剔净,切好,留在鼎里,大概是不吃掉,让它们到另一个世界去表达献祭人的心愿去了。

这一次祭祀过程中,“尸”要吃十几种东西,单只牲荤也还有鱼、软骨等,他要十来次告饱,才能饶过它。很可能要多次吃生的,所以“尸位素餐”不行。其它规定,如器物、祭品摆布,衣服色泽式样等均很繁琐,看不出受五行说指导。

《仪礼》较古老却没有五行气息,当时何以那么繁琐,自然也有些讲究。有古礼专家赐教,当感谢。从《仪礼》到《礼记》的变化,说明古祭礼至汉初(或稍早一些)开始阴阳五行化了。也可以证明由祭祀用牲认识内脏等,是原始解剖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尚书》古文说也好,今文说也好,都不过是在用五行说使祭脏规范化、理论化。古代许多祭祀与季节、时令有关,更有五行化的需要。今文经学自西汉初兴起,至东汉初一直受到官方保护。《内经》之五脏配五行与今文《尚书》说相同,应是当时统治思想的表现,有关内容不会早于汉初。阴阳五行说不与内脏挂钩则不便说明医理。笔者由以上初考发现,这种学说竟然由祭脏五行化的儒家学说中来。

再加两句。《仪礼》有“左执爵取肝”,发展至《礼记》的“肝从左”即《内经》“肝居左”的根子。郑玄注《尚书》说肝在鬲上,也见于《内经》。后人勉强解释肝左脾右,均不得其要。再请记住,《内经》的五脏说,最初并非出自医家,而是从古礼中来,这是本书的重要论点。欢迎读者就此批评。






欢迎光临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http://69zhou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