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标题: 白云觅仙踪(下)佛道交流 [打印本页]

作者: 源泉    时间: 2012-4-25 16:47     标题: 白云觅仙踪(下)佛道交流

白云觅仙踪(下)

                                     ——沙弥一班参访白云观系列活动
编者按:最近,沙弥一班学习道次第的内容进行到了下士道。按照三士道的次第,儒道二家的很多内容,可让我们作为其中实践和应用的参考。儒家的内容我们多少有所了解,但对于道教和道家,我们是陌生的。我们商议决定全班一起去参访一趟白云观,以增进对道教的了解,从而近距离直观感受一下历史上佛道二家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情况和事实。

  有一个人,看到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移失所,民族的文化传统流散不明,他不忍上古的传统就此中断丢失,于是发愤忘食,不耻下问,终于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中继并让它在他身后延续两千多年之久。大家一定猜得出来,这个人就是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一位思想家、行者。何新在所著的《论孔学》(2012年4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有一篇“论儒家流变”的问答录中是这样评价孔子的:
  “孔子之所以伟大,并非由于他自己有多少伟大的著述(他说自己只是‘述而不作’)。但是,孔子生当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经济、政治、社会正在激烈变迁,导致华夏上古以来流传有序的宗教、文物、典章、制度即文化传统,在社会动乱和战乱中面临崩溃和毁灭。而孔子则是自觉和自为地承担起继承和拯救这一伟大文化传统的使命。所谓自觉,是因为没有人让他去担当这一使命。孔子本来是个没落贵族家庭的后裔,而他又是一个私生子弃儿。他从少年时代立志苦学,经过多年成为当世最为博学的人。他生活中本来可以有别的选择,例如担任公卿而身泰名遂,寻求俗世的荣显(他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位列于三公)。但是为了他所自觉选择的文化责任,他宁肯放弃这一切。商周时代,学术本来是国家及贵族的专利。但是经历东周的变乱,春秋的战乱,官学废弛,典章毁坏,图书流散。孔子自觉地担当起拯救学术传统的工作,这就是他所谓‘克己复礼’。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教诲弟子。对弟子的选择,他主张唯才是教,‘有教无类’。所谓‘类’,既是指种族、氏族、族姓,也是指阶级、等级。这在当时那种贵族垄断一切社会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的时代,是非常伟大的创举。孔子本身著述虽不多,但他搞通了古代的礼乐制度及经典文献。因此他能够将中国上古以来的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以及经典著作,通过他的讲授而传承于门徒,这些门徒中的杰出者,后来一代一代地将它们流传下去,这就是‘儒家’。

  孔子的最大功绩在于整理和保存了上古的五大经典:易经、尚书、礼乐、诗经、春秋。这五大经典代表了上古学术的五大传统:易经是天道阴阳之学;尚书是政治典章,礼书是宗教礼乐制度,诗经是文学艺术,春秋是历史。这些书在孔子的时代,其意义已经暗昧。孔子为搞通它们不羞上问(如问天道于老子),也不耻下问(问圃于老农等),他的苦学使他自我修养成为当时列国中一位最为博学的人。孔子把中国古代的礼乐典章,通过他对这五部典籍的讲述解说而传授于弟子。而他的弟子后来又一代一代地传习下去,甚至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样的政治大举动,都不能使这一学术的传承体系中断。所以太史公说:六艺者,折衷于孔子,可谓圣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确可以说,如果没有孔子与儒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不可能保持夏商周以来5000年一而贯之的伟大传统,保持一种举世无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佛教在印度起源,却在中国开花和结果,大放异彩。究其原因,不外乎与儒道二家做了长期的交流与沟通,从而真正达成了互相启发的效果。如果没有老庄的思想在前,启发出佛教中禅宗这样一支奇葩恐怕是很困难的;而孔孟的思想,则被历代的祖师们作为必学的伦理规范而被采用,常常能在他们的著述中看到。天台止观次第中能看到中国本土的静坐方式和部分观念的影子,而禅宗和华严则启发了宋明理学的产生。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我们如何继承这样一份遗产并发扬光大呢?圣严法师曾说:中国佛教以它的含容性及消融性与儒道二家形成了良好互动,是它独有的品格。
  但是,近代以来,我们所经历世界现代化的风潮,自我的文化传统被否定,精神家园被丢失,而今,我们在纷扰的全球化浪潮中,日益有自我被迷失的危险。圣严法师在《告诫众弟子书》中说:“吾犹忆中国大陆曾有文化大革命之十年动乱中,雷厉风行,破四旧之浩劫。否定汉民族古文明,摧毁汉民族古文化,致使中华民族史上,先圣先贤所遗智慧产业,一度遭到废弃残害。以彼时也,中国社会落伍于西方国家,故对东方之儒道释文化,视之为现代化之绊脚石。”

  儒释道一度被认为是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从而被我们批判了百年多的时间。世界上大概没有其他国家如我们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及精神传承的古圣先贤弃如敝屣、骂如猪狗了,乃至今天怀有这样想法的依然大有人在。在长期的这种批判下,大量的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陌生、无知和茫然,这种情形,能不让人痛心乎!何新在“论儒家流变”中说:“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动荡不已的变迁中,导致社会的价值观念分崩离析,是非标准晦昧不明,培养出一种无耻的文化。特别在士大夫(即所谓知识精英)中,育成一种无耻的人格。没有恒定的是非观,没有尊严感,没有自尊心即廉耻之心,没有恪守之道,只有私己的好恶,势利的追求。与时浮沉,及时行乐,眼前利益,取巧投机。‘为机变之巧者’多,而有耻有格,敢于执着地恒受一种价值者少。例如最近听说居然有人在互联网上造出一个新词,叫“爱国贼”。有人就是要搅乱一切的是非标准,使无耻的文化可以登堂入室。”

  但是能如此简单就将民族本有的传统加以否定吗?他在同文中说:说儒家是封建学术,犹如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学是奴隶主学术一样可笑。这种“阶级性”的标签是斯大林主义的遗留特征,早应该丢弃了!评价一种学术只应该考虑学问的内容,而不应该以学者的身份、出身、阶级作为是非标准。“真理的标准就是真理本身”,其他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不是标准。新一辈学人,应当摆脱对于传统文化那些轻薄浅妄的解说,应当寻求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的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

中国道学院交流择要

  在和中国道学院“讲经班”的道长们见面时,贤世法师首先简略介绍了龙泉寺及我们班级的情况,还有我们对儒释道经典的学习情况,因为对道教不了解所以来参访和学习的初衷。接下来自由交流了一段时间,而负责班级的道长给我们介绍了道教学院的办学情况:
  1991年4月成立,在五大宗教的学院里是最晚成立的。因场地、师资所限,每次招收学生较少,最多时是四十多名。一般两年一招,毕业一批再招一批。有时视需要临时办一些学习班、培训班,如高功班,像现在这一届是讲经班,学期一年。现在新校舍正在建设之中。目前国内正规的道教学院有三所,另两所是武当山道学院和上海的一个道学院,后者主要面向上海、江苏、江西招生。中国道教学院是在白云观办学,行政上与白云观是两家,属中国道教协会领导。白云观常住也会办一些学习班、培训班,但正规、系统的培训还没有。白云观作为丛林的道教传统还保存得较完整,其他地方相对不够完整。中国道学院学生毕业后的流向基本上是从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少数成绩比较优秀的留在道协或在学院任教。目前中国道教学院专职的老师是七八位。生源相对比较紧缺。

  中间,道长问起贤世法师龙泉寺的办学情况:1、什么样的条件能够到龙泉寺去出家修行?2、以往的学院学习中会出现信仰淡化问题的问题,如何避免?3、龙泉寺僧众教育的师资情况如何?这几个问题都是关系学院现下及未来发展和人才成长的重要问题,相信也是负责教务的道长或者负责班级的道长们常常思考的问题。佛教又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为核心,现今的佛学院以及其他普通寺院的学修和教学模式未尝不都要面对这些问题。
  法师介绍:龙泉寺的方式在大陆的佛教界其实是一种新的尝试,传统的佛教及丛林如何面对现代化?既不能丢失丛林中对于信仰及修行的核心价值传承,也要借鉴和采用现代的经验和方法,找出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我们的师父上学下诚大和尚提出一个设想“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管理科学化”以及道风、人才、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探索。龙泉寺采用丛林的框架,所谓丛林就和学院不同,不是短期培养,比如说两年或三年,培养完了以后你就走,我们的设想是来了以后要是有可能的话你一辈子就在丛林里面,慢慢去体验,这样才有可能得到修行的真正体验。但我们与普通丛林不一样的是社会上的人对佛教感兴趣的话可以来体验,做志愿者和义工,住在寺院里一段时间以后,他对寺院、佛教有了一些了解,觉得特别有兴趣,决心真正过出家这样一种生活,把这个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我们经过考核后,准许他做净人,就是说要准备出家了,对他有专门的培养,有专门的人来负责教育引导。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觉得他比较能够适合出家的生活,我们觉得他各方面的情况也适合在寺院里共住,就举行剃度仪式成为沙弥,剃度以后开始新的学习。在净人和沙弥阶段,比较着重于信心和道心的建立、吃苦的精神和好学的品行、服从于集体管理的情况。吃得了常人难以吃的苦的人方能忍受出家后对信仰的长久求索和慢慢磨练。还要能够服从丛林的制度和管理,如果太过于自我就不能融入大众,形成不了和合的力量。沙弥阶段要认识的包括佛教基础的内容、信心、道心和基本的戒律。沙弥经过甄选后受戒,受完戒后,最初是学习比丘戒律,佛教的戒律非常多,持犯的情况非常复杂,要经过很长时间慢慢把它了解清楚。学习之后去跟人面对才有准则,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心里有非常准确的判断。再往后才是深入经论的学习。这样将人按照次第每个阶段心性的成长有所不同,而内容也按照阶段做编排,避免要么过于宽泛,什么都懂一些,但都不深入的弊端。同时将学修结合在一起,将教理和生活、身心结合起来,让佛教融入生活。

  道教的修道方式是怎样的呢?道学院的崔老师认为,佛教和道教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从有形有相的地方入手归于无形无相,道教修行上与佛教不同的是讲精、气、神,佛教只要把握心性,其它一概不问,一切让其自化,道教讲性命兼修,王重阳祖师讲“性若兼命,如禽得风”,所以道教强调命。道教也讲修心,第一步先要炼己,炼到心清静不动,返归先天,七情六欲都在后天里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七情六欲就是在那个“万物”上打转,从“万物”回到“二”,回到“一”,回到“一”前面那个。心回到先天才是修行的开始,后面必须证,炼精化气,简单说,打坐静极生动,静极的时候体内就会有一阳发动,此时的心是先天的,没有七情六欲,抓住关键时刻,调息采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就是“道”,本体。
  大家还自由地做了一些交流,但时间有限,只能匆匆而别。
  作为宗教的道教中,的确可以看到很多佛教的痕迹,不论说从外在的制度(清规戒律)、建筑(殿堂,比如道教丛林中的方丈和客堂)、礼仪还是从内在对修行本身的理解和方法上,都有很多相近之处,可以看出千年来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成果。在《老子》和《庄子》中,可以看到佛教初传时般若学能流传的内在基础,难怪当年达摩祖师因“震旦有大乘气象”而执意东行,来到中土传授心法。
  佛教和道教作为深深扎根于传统中国的土壤中的两个宗教,在寺院和道观中保留了中国人的传统中非常多的习俗、礼仪、典章制度和思想习惯、行为等。这些内容可能被现在的人们所遗忘,到这些场所中,却真实地存在着,并且是原生态的。可以说,这里面保留了原生态的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道教的服饰、音乐等当中,更能直观地感觉到过去的那个中国的形态,可以说现下最直接的传统文化的根源保留在寺院和道观中。但如何面对现代化而作出有利和有效的尝试与调整?不论道教还是佛教,还有艰巨的道路需要年轻一代来担当和探索。

作者: 超群    时间: 2012-4-26 05:19

支持版主
作者: 168ysejl    时间: 2012-4-27 10:50

顶也~~~












[深圳龙岗电脑维护] 公司、工厂上门维修/电脑组装/电脑配件/打印机耗材/监控系统/ 联系电话:13927411600  宏艺电脑
作者: 沉睡的木鱼    时间: 2012-5-3 10:22

好贴,双手赞成!












憨豆特工2




欢迎光临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http://69zhou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