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标题:
周志兴:中国发展十字路口的左右之争(上)
[打印本页]
作者:
超群
时间:
2014-3-8 10:08
标题:
周志兴:中国发展十字路口的左右之争(上)
本文系作者2013年5月2日,在波士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演讲稿
演讲人:周志兴(共识网和《领导者》杂志创办人)
主持人:麦克法夸尔(图左,《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作者)
我想说明一点,我的这个演讲,尽量不用大道理和深奥的理论语言,尽量讲历史和事实。
一、要点:左和右,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看现在,要从历史着手,看到渊源。
说渊源,先从现在说起。
中共十八大之后,接着是三月份的两会,习近平占有了中国三个最有权力的和影响力的位置: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投向他,而其实许多人都还不太了解他。中国人如此,外国人,当然也包括美国人,更是如此。
而中国,在当今世界上,不是一个可以小看的力量,就人口来说,是世界第一大国,就经济总量来说,是世界第二,而且,在看得到的未来,例如说2020年,也许是世界第一。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由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国家,很多人说,是个专制国家,这样的国家,极大的特点是能够统一号令,利用国家的力量,全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可以调动起来,做一件事情,甚至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在这样强大的力量面前,全世界都会为之震撼。
所以,这样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而习近平上台后,面临的是什么呢?
当然他面临的有让他高兴的事情,例如,中国共产党还在牢牢地掌握着军队和政权;政府还是非常的富有;经济还在飞速的增长;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等等。但是,也有使他忧心忡忡的事情,例如:党内的贪腐现象的日益严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由此带来的执政党的威信降低的问题;还有人们对于改变现状的强烈的愿望。
改变现状,就是朝哪里走。
起码有两条路摆在面前,左边一条,右边一条。
中共领导在最近曾经说过,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又要向前走,到底选择那一条?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
中国有不少成语形容左右,我们可以选择三个,一个是褒义的,叫做左右逢源;一个是贬义的,叫左右为难;一个中性一点,叫左右开弓。
我看,着三个词用在习近平身上,都是恰如其分的。他希望左右逢源,所以在左右开弓,但是还是在左右为难。
今天,我们讲的,正是在前进的路上,中国遇到的左右之争。
说今天的左右,还是要追溯一下历史。
在上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一场大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从那时开始,很多人在为争取民主和宪政努力。可以说,在那个时期,社会精英是呈现左倾化的。他们希望改变中国,很多有钱人的孩子,背叛了自己的家庭,投身到革命的道路。我们知道,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李富春等许多新中国的开国元勋都是富家子弟,他们都是受到左倾思潮影响的人。
这种左的思潮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
那场文化大革命,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像那种惨烈,左的思潮,在这时得到了充分的表演机会。例如破四旧,立四新,不但打烂了私有财产的观念,还杀了许多所谓的黑五类。而立四新荒唐到把美国使馆前面的马路也改名为反帝路,因为美国是帝国主义。当然,还有不许化妆,不许穿漂亮衣服,那时,全中国的颜色主要就是蓝绿黑灰几种。
还有所谓狠斗私字一闪念,所谓三忠于四无限,等等,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左派掌权的国家。
当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左倾发展到极致后,也有很多的危害,例如几次左倾错误,使得中国共产党一度到了全部覆灭的边缘,而因为左倾而误杀的自己人,更是数不胜数。
但是,文化大革命是中共掌权以后的一次时间长范围大的左倾运动,造成的损失除了经济上的,还有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很多中国传统的值得延续的观念和品质中断了,造成了断裂。例如,诚信,现在的中国,信用危机也是不容忽视的。
历史告诉我们,思想上的变化也存在一种物极必反,或者说矫枉过正。
因为左的思潮造成了如此之大的危害,所以,文革结束后的几十年间,右的思潮开始占据上风。
我说的这个上风,主要是在知识精英的群体中,在媒体中。
中国的左右之争的源头,可以到历史中去寻找。从1980年到1996年,我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过16年,也有幸在中央档案馆看过不少的历史档案,确实有很多触目惊心的文字记载。
演讲现场听众,图前排左二系加藤嘉一
二、要点:左倾回潮的原因
如果说,经历了左的思潮影响,左已经成为人们所不欢迎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现在又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共产党靠左倾思想掌权的思想传统,例如打土豪分田地的平均主义思想,例如藐视私有财产,藐视个人思想自由的所谓共产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二是文革后,没有彻底清算左倾思想。邓小平说到左,也就是说既要反左,也要反右,当前主要是反左。而反思文革时,更多的是说当权派受了多少批斗,没有检讨普通老百姓受到的波及。以至于很多人提到文革,认为是对当权派的冲击,而现在的当权派的所作所为,比文革之前不知严重了多少倍!所以,很多人希望再来一次文革。
可以想见,再来一次文革,不知要比上一次惨烈多少倍。
三是现在贫富差别的日益加大。过去,尤其在文革中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并没有大的贫富差别,工资差不多,穿的差不多,连住房也差不多。而现在,因为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因为一部分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暴富起来了,因为税收政策的不合理,使得一般老百姓得到的没有全社会得到的平均值高,所以,引起了依然在社会底层的人的强烈反对,所以,他们怀念毛泽东时期的那种社会主义,上学、看病、吃饭都便宜的生活,家家户户一样的贫穷。
这也是一种左派的土壤。
因为有了左的土壤,又有了还没有灭绝的左的种子,左翼力量生长起来就是不难的。
三、要点:左右之间的主要分水岭
左右之争主要表现在知识精英中。一般的普罗大众,更加关心的是生活水准的提高,如果我们把政治算在生活水准之外的话。
这里说的知识精英,要分为两部分。体制内和体制外。
说到体制,美国人很难理解,因为美国没有绝对的在野或者在朝,政党是轮替的,而中国,执政者是单一的,固定的,这样形成了所谓的体制。体制内,指的是掌权者,体制外,是掌权者之外。
我这里主要说体制外,因为他们表现的更为明显。
不是说体制内没有左右之争,而是体制内的人一般不会非常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在公开场合。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说而已。
但是,体制外的左右之争一定会影响到体制内。程度不同而已。
有的时候,体制内的人会用左一点的姿态来显示自己的立场,尽管也许他们实际上也不那么左。原因在前面说过,左比右好,在中国共产党内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左是方法,右是立场,立场错了,就成了敌人。
典型的例子是薄熙来。
2011年的九月,我受重庆市委之约请,到重庆和薄熙来有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后来,曾经有人撰文说,我是唯一一个和薄熙来当面辩论过的人。其实说不上辩论,只是我提了两个不同的观点,一是我问薄,当然很婉转,用美国有人问这样一种说辞,事实上我也是前一天刚刚从旧金山回国。我的问题是,重庆打黑据说打出了1000多亿,美国有人议论,这些钱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薄没有回应我。
第二个问题是,在唱红的问题上,没有必要如此意识形态化。
我说,我听了红歌会,很多不红,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例如小提琴协奏《花儿与少年》,那为什么非要说是红歌呢?这样大规模地唱毛泽东,说要跟着毛泽东走,会让很多人因而会反对重庆所做的一切本来不错的事情。
这其实是左右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就是对待毛泽东的态度。
薄熙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是:我们只能走毛泽东的道路。他说,按道理,我应当不喜欢毛,因为文革,我父亲挨整十几年,我也坐过监狱,但是,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告诉我们,只能走毛泽东的道路。当然,我也不那么相信这是他的心里话。
最近我才听到有关人讲,会后,薄特别问到,这个姓周的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请他?
左右之争主要围绕的还有什么问题呢?
因为在美国,所以我把这一点放在第二来说,就是对于美国的态度。
左派一般是反对美国的,他们认为美国是世界警察,是世界麻烦的制造者,而美国人所标榜的普世价值,是谎言,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常常到美国来,甚至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定居在这个他们说是不喜欢的国家。而右派一般是尊崇美国的,认为美国的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是中国的榜样,甚至不惜自称为带路党,意思是假如美国军队要打到中国来的话,他们会为美国人带路。这当然也是极而言之的话。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很多在美国留学或工作很多年的人回国后成了左派,他们列举美国的种种不是,而没有或很少到美国的人,却常常觉得美国一切都好,月亮也比中国的圆。也许,很大程度是他们在美国生活久了,知道了美国社会的许多弊端,再就是有些人在美国受到过歧视甚至是不公正的待遇。
第三个,是对待文革的态度。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貌似解决了
1981年的《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的很清楚:
“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现在又有不少的人在拥护文革,原因是他们认为,现在的共产党已经变质,需要再有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需要缩小贫富差别,还有那时所说的三大差别(工农、城乡、脑体)而文革就是为了这个目标。
其实,中共在批判文革时,特别在影视作品中,犯了一个错误,过多渲染了官员受到的冲击,而没有充分说广大百姓也受到的损害,包括生活的,精神的折磨,以至于很多年轻人认为文革就是可以无法无天地整领导,可以为所欲为地做任何事情。他们盼着这一天。
欢迎光临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http://69zhou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