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标题: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打印本页]
作者:
超群
时间:
2012-5-21 07:18
标题: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4』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井有仁焉:或本仁下有者字。或说:此仁字当作人。又一说:仁者志在救人,今有一救人机会在井中,即井有仁也。不言人而人可知。又分别井中之人为仁人或恶人,则大可不必。
其从之也:也同邪,疑问辞。宰我问,倘仁者闻有人堕井,亦往救之否?从之,谓从人井中。
何为其然也:然,犹云如此,即指从入井中言。
可逝也,不可陷也:逝,往义。陷,陷害义。仁者闻人之告,可使往视,但不致被陷害,自投入井。
可欺也,不可罔也:欺,被骗。罔,迷惑。仁者闻人之告,可被骗往视,不至迷惑自投入井。
本章问答,皆设喻。身在井上,乃可救井中之人。身入井中,则自陷,不复能救人。世有愚忠愚孝,然不闻有愚仁。盖忠孝有时仅凭一心,心可以愚。仁则本于心而成德,德无愚。故曰:“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此见仁德之高。或说:宰我此章之问,或虑孔子罹于祸而微讽之。如子欲赴佛肸、公山弗扰之召,子路不悦。宰我在言语之科,故遇此等事,不直谏而婉辞以讽。
【白话译文】
宰我问道:“有人告诉仁者井中有人,会跟着入井吗?”先生说:“为何会这样呢?可诱骗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入井。他可被骗,但不会因骗而糊涂。”
〖续貂〗
想起大学时候,对孔子的认识只是局限于初高中的课本节选,参加一场辩论赛,论题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是反方。我们为了反驳对方,支持自己的“知其不可而不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站在五楼,是不可以往楼下跳的,这我们都知道,请问对方“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吗?如果可以请问哪位可以演示给我们看?我们都很年轻,对于这样的问题,认识的都不清楚,只是为辩而辩,对方哑口无言,我们很是得意。
宰我可能是孔子最调皮捣蛋的一名学生了(我一直以为但凡调皮捣蛋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你看他:大白天睡大觉,气得孔子大骂“朽木不可雕也。”(公冶长篇第五)
又如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父母死后孝子应该为父母守孝三年,而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认为守丧三年时间太长,影响生产,反而会使礼坏乐崩,遭到孔子的斥责:“予之不仁也!”认为他没有“孝悌”之心,是为“不仁”。(阳货篇第十七)
而宰我在孔门十哲里以言语见长,估计平时没少问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如今又问出这样的问题: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悲天悯人,现在有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个人”,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
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宰我的问题,而是继续采用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的手法,就宰我所问做出评论:
小子,怎么会这样呢?你可诱骗仁者去看,但不能陷害他入井。他可以被你骗,但不会因骗而糊涂。
对于欺、罔是有区别的。《孟子·万章上》有这样一段话,和本段结合,正好说明欺、罔的区别。兹录原文如下: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校人的欺骗子产,是“欺以其方”,而宰我的假设是欲“罔以非其道”。到今天我们仍能够听到的这句话:君子可欺之以方。为什么这样呢?君子有君子之道,如果在其道范围之内,骗骗君子,恐怕君子很难觉察,被骗而不知,但是你却不能去愚弄他,否则,后果很严重。即如校人子产例子,子产是郑国的丞相,是一位很有权势、德行、作为的人,为孔子之所严事。校人在对鱼的放生问题上,骗骗子产还行,算是犯了个小错,占了点小便宜,并且回报子产时所言符合子产的道德观,即使以后子产知道了,恐怕也不会与他一般见识。但别说是如校人,就算是公卿诸侯陷害子产,以子产的本事,恐怕都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qú)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欢迎光临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http://69zhouyi.com/)
Powered by Discuz! X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