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论坛 彦博读书阁 网络文章分享 官员频频自杀能否倒逼改革?【转】
查看: 1760|回复: 0
go

官员频频自杀能否倒逼改革?【转】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19: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分类:转载/网络文章分享 | 标签: 还政于民


2016-03-25 22:39阅读(57)评论(0)编辑[url=]删除[/url]



深圳原市委常委、副巿长陈应春突然坠楼身亡,给频频自杀的官员名单又增加了一位。

今年59岁的陈应春曾担任深圳市副市长长达12年,先后陪伴黄丽满、李鸿忠、刘玉浦、王荣、马兴瑞五位市委书记,去年马兴瑞在深圳走马上任,陈应春卸任市委常委、副市长职务,时年58岁的陈应春并未到退休年龄,属于提前退休,至于什么原因?深圳官方并未宣布。

祖籍海南的陈应春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随后进入广东省政府财贸办公室任职,数月后调职深圳市办公厅财贸处,此后30余年一直在深圳任职,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坊间有一说法,陈应春后期与己经被查的原广东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明国来往甚密,毕竟在广东,出身于海南的官员并不多,当然,这样的传闻是真是假没法佐证,但有一点可以猜想,如果朱明国依然在位,陈应春不至于被提前逼退。

十八大以来,所谓的打虎运动轰轰烈烈,官场己是人人自危,除了当权派,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被打掉,围观者早已没有了起初的兴奋,因为反腐真要继续打下去,官场就得推倒重来,反腐力度再大风暴再猛,也不过只是冰山一角。

在老虎被打围观者愈加麻木的同时,官员频频自杀倒成为某种花边新闻。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初,被官方认定自杀的112名官员中,无法明确具体自杀原因的达63%。其中省部级官员有8人,厅级官员22人,处级官员30人,处级以下官员52人。2014年至今,又有数不清的官员自杀!

官员频频自杀,说明官场生态正在恶化,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自杀的主要原因无外乎被逼迫走途无路或绝望,所谓的抑郁之说不过是一种托词。比如不了了之的原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文荪与秘书孙德强在江边散步时溺亡之说就很离奇,有目击称其秘书拉都拉不住跳江的市长。还有一个吉林省蛟河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郝壮,大冬天据说是站在公安局六楼办公室外擦玻璃从窗台不幸坠亡,也是秘书没有拉住。

谁会相信这些拙劣的说法呢?老百姓不会相信,官员也不会相信!官员频频自杀,也意味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员选拔机制出了问题,能否倒逼官员深刻反思进而倒逼改革?治标不治本的打虎运动能否彻底肃清腐败分子?现在看来并不乐观。

官员频频自杀抑或说老虎苍蛇一抓一大把,只能说明官场的腐败已经遍地开花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腐败分子数量之多敛财之多己完全超出了常人的想像!官僚制度缺失造成的腐败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腐败分子不是极少数,也不是打一批老虎死一批官员政坛就变得清廉无比了!

毫无疑问,只要制度存在漏洞,只要制度形同虚设,只要制度失去监督,任何人都可能蜕变成新的腐败分子,任何人只要拥有不受监督不受制约的权力,都会抑制不住疯狂敛财的冲动!也就是说,官员频频自杀并不能让官员警醒,打多少老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打掉繁衍老虎的制度,如果不从制度上来改革,打掉一批旧老虎,又会衍生一批新老虎,赶走一个孙悟空,还会来一群猴!

美国作家梅斯奎塔对腐败体制有过精辟的论断:当一个体制是围绕腐败而建立的,任何重要人物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支持者,都被腐败污染。他们如果从不曾把手伸进钱箱,就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提高法律惩处力度无非是使领导人又多了一项惩戒他人的工具,对付腐败的最佳方式就是改变深层诱因。如何改变?才是当今政坛必须面对的挑战,当务之急是抓紧制度性建设,尤其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紧紧依靠人民监督、舆论监督、制度监督,才能正本清源,解决体制弊端。

现行的体制中,连党员也没有机会和权利来监督官员制约腐败,更甭提每一个普通公民了!要遏制当今官场的腐败,唯一的办法是还权于民,让公民或执政党通过公开选举来推选官员监督官员约束官员甚至罢免官员,全社会包括政党和官员都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约束和舆论监督。这既是对官员的一种保护,也是保证社会公正官场清廉自律的最好出路。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预测专区|大有周易网

GMT+8, 2024-11-27 02:18 , Processed in 0.13139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