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论坛 求医问药 内经时代连载(十)——(十一)
查看: 3606|回复: 10
go

内经时代连载(十)——(十一)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7: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玉威 于 2011-11-24 13:34 编辑

(彦博老师有事,代发。)



唯物史观指导文化史研究,在我国是最后起的,近代不占主导地位。解放后,迅速居于统治地位。大家匆匆向这条路上走,学界几乎没有对立面。这应是一件好事,也有不利的一面。不少人满足于简单套用唯物史观解释一些史实和理论,批判地继承则不足。加上一些其他政治原因,在郭沫若、范文澜等老一辈学问基础厚实广博的大师之后,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很多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近年情况渐渐改善。

医史研究则问题更多一些。一是医史界和社会科学史界联系松散,一般史学家极少研究医史,医史家也不大接触社会科学史。通俗些说是两家分工太清。更有甚者,医史界和其他科技史界也分得太清。结果是互相了解、渗透都不太多。这种情况对医史研究尤其不利。如前所说,医学是植根于各时代的多学科综合知识。研究数学、天文、化学、地理学史等,基本上不了解医学史影响可能不太大。医史学者对其他科技史没有起码的了解,则会受很大的限制。特别是研究《内经》这种成书时代久远,内容复杂的理论性著作时,受限制就更严重。

其实,自二十年代开始,医史研究、医学争鸣就和古史研究、史学争鸣联系不够了。比如,《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近代医界是争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可惜,参加争鸣的大部分医家和医史学家,没有充分借鉴同时代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下面略举近代著名学者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看法,供参考。

体验新版博客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1-11-23 17:55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十一

近代学者最先拿阴阳五行说开刀的是龚自珍。他多次攻击汉代经学大师刘向以五行灾异附会《春秋》等经典。

他说:“刘向有大功,有大罪。功在七略,罪在五行传。”“如欲用春秋灾异说《尚书》者,宜作《洪范》庶征传,不得曰五行传。”“窥于道之大原,识于吉凶之端,明王事之贵因,一呼一吸,因事纳谏,比物假事,史之任讳恶者,予于最为下也。宜为阴阳家祖。”(龚定安全集类编,世界书局1937年版,286-287页)总意思是说阴阳家极浅薄,汉儒用阴阳五行解经是歪曲。

梁启超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吾辈生死关系之医药,皆此种观念之产物。……学术界之耻辱,莫此为甚矣!”(《饮冰室合集》1941年版 第13册 阴阳五行说之来历)

章太炎说:“五行之论亦于哲学何与?此乃汉代纬候之谈,可以为愚,不可以为哲也。”(见医界春秋汇选 第一集)“隋唐两宋惟巢元方多说五行,他师或时有涉及者,要之借为掩饰,不以典要视之。金元以下……弃六朝唐宋切实之术而以五行玄虚之说为本。尤在泾心知其非,借客难以攻之,犹不能不曲为排掩护。徐灵胎深诋阴阳五行为欺人,顾己亦不能无濡染。夫以二子之精博,于彼众口雷同,终无奈何,欲言进化难矣。”(见王一仁 中国医药问题 章太炎序)

严复说:“中国九流之学,如堪舆、如医药、如星卜,若从其绪而观之,莫不顺序。第若穷其最初之所据,若五行干支之所分配,若九星吉凶之各有主,则虽极思有不能言其所以然者矣。无他,其例之立根于臆造而非实测之所汇通故也。”(严复译. 穆勒名学•严复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0)又说:“金胜木耶?以巨木撞击一粒锡,孰胜之邪?”(栾调甫 梁任公五行说之商榷 东方杂志 1924年 5期 97页)

顾颉刚说:“这种五德、五行相胜、相生的把戏,对于上古史固然是假,对于汉代的史还是真的。汉代社会是一个以阴阳五行为中心思想的社会,这种把戏就是那个社会的真实产物。”(顾颉刚编 古史辨 五册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第1版  262页)

郭沫若说:“所谓水、火、金、木、土,这是自然界的五大原素,大约宇宙中万事万物就是由这五大原素所演化出来的。……这些分化的理论虽然很武断、很幼稚,但它的着眼是在说明:宇宙中万事万物由分析与化合的作用演进而成。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五行和印度、希腊的四大说(水、火、风、土)相似,是科学方法的起源。我们不能因为它本身的幼稚与后人附会便一概抹杀。”(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科学出版社 1960年第1版 72页)

范文澜说:“直到现在,任何中国人把头脑解剖一下,量的多少固没有定,‘五行毒’这个东西却无疑地总可以找出来。颉刚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这几句话的确是至理名言。”(顾颉刚编 古史辨五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641页)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1-11-23 17:59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十二)

要言之,近代著名学者当中,只有郭沫若先生对五行说的批判是略有保留的,对此说在科学史上的意义评价,仍不超过古希腊和印度的四大说。1924年之后,疑古学派曾就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阴阳五行思想被批得几乎无立足之地。
数十年前,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人思想影响之大,现代青年已体会不深,因而可能对近代学者为什么大批阴阳五行有些不解。为此,先举几个至今还为众人熟悉的文学方面的例子,以便知其大概。
《西游记》是妇孺皆知的神话小说。若问:其中心人物何以必凑够五个(白马不可少)?很多人未必知作者用意。其实是从比附五行而来。倘以此说附会,请看其中章回题目。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
第八十九回 黄狮精虚设钉钯宴 金木土计闹豹头山
其中八卦配五行亦常见。众怪作法,欲兴风必从巽地吸气,要玩火需从离方用功。青年读者未必知其所以然。
又,倒数第二回: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三、九、八十一,这几个数在《内经》时代均有奥义。这又不仅是五行说了。不知其说所本,也难懂《内经》。当然,《西游记》的文学价值不在此。
“古道、西风、瘦马”是一句很妙的词。人人知道是形容冷落凄凉。不过,若值春暖花开,雨过天晴,即有西风也无碍“春风得意马蹄疾”。问题是风不在东西,意思指春秋。故春联多用“东风浩荡”。
荣国府的女主人说:“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这一句家常话,也是五行说的流风。同书中有一段史湘云和丫头谈阴阳,大观园的使女也热衷此道。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1-11-23 18:05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十三)

假如是学过中医的,应该很熟悉三个方名:六一散、左金丸、戊己丸。我看能很爽快地说出三者含义的人不一定多。有些人能答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名六一。若再问:何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能引经据典说出一、二、三的人便少。再能用现代认识予以解释者,恐怕更少。其答案均需求之《内经》时代。类似中医术语还多。如果说它们不过是虚名虚套,懂得它们不一定当上名医,不管它们照样治好病。此类话不应出自中医之口。倘若《内经》专家碰到这些地方也支吾,则《内经》之学岌岌可危了。这已不仅“乏人”、“乏术”,而是“乏学”了。学说不乏,技术自兴,技术能兴,何忧乏人!《内经时代》欲追本溯源,求岐黄之理。用意如是,尚冀时贤不以为“大可不必”。苟蒙高明赐教,群贤切磋,又不仅作者一人之幸。

最后有必要再次强调,前人的一切有关研究成果都是应该借鉴、继承的。实际情况是学习得很不够。加之坚持本书的篇幅不超过《内经》原文。故采用了尽量明快的论述方式和尽量通俗简洁的语言。下文会提出一些前人的看法而不详细引用原文并注明出处。这绝非有意掠人之美以自饰,也不是怕触犯权威引起麻烦。即便自以为前人未论及处,也可能早有人先我而发了。这本小册子从各方面看都称不起严谨的科学论著。如果其中真有些能站得住脚的新东西,也只是由于我借助了许多拐杖,踏过许多高人的肩膀。文中涉及非中医学术史的部分,往往要先作些常识介绍。这样作,一是方便对有关领域不很熟悉的读者,二是笔者在这些领域也仅知道些常识。《内经》和医学史方面的基本知识,也不能保证没有严重错误。热切期望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细节上的疏漏肯定更多,并请指正。假如较重要的新论点能有一半经得起批评,即本书的目的达到二分之一,就很知足了。笔者的一贯信条是宁可写出错误较多、新见解也不少的东西而受到批评,也不写没有新东西,因而没人批评的文字。没有批评反响的著述,我很疑心是没人读过,或没人认真读过。那种下场对和社会科学有关的学术著述来说是可悲的。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1-11-23 18:12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十四)

第 二 节

黄帝及其臣子和八十一篇

 黄帝作《内经》的说法现在不会有人相信了。本书名为《内经时代》,却不能以“托名黄帝”的简单说法了结。《内经》何以要托名黄帝?另几个托名人物是何来历?其中必有时代背景。我们先看看最早把黄帝写入正史的《史记》怎么说。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可是,《史记》还是从黄帝开始写起。司马迁宁可认为《尚书》记载不全,而相信《大戴礼》的《五帝德》、《帝系姓》有根据。他跟着汉武帝巡视全国,到处都有黄帝遗迹,荐绅先生之见便不足为据了。

 《史记》的先例对我国史学影响深远。范文澜先生说:“古书中关于黄帝的传说特别多。如用玉(坚石)作兵器、造舟车、弓矢、染五色衣裳、螺祖(黄帝正妻)养蚕、仓颉造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乐器,虞、夏二代禘祭黄帝(尊黄帝为始祖)。这些传说多出于战国、秦、汉时学者的附会。但有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即古代学者承认黄帝为华族始祖,因而一切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黄帝。”(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89页  1955年人民出版社)范先生没提到黄帝发明医药,也许是《黄帝内经》这个书名太不可信吧。然而读者需知,现本《内经》开头几句话几乎和《史记》的开头一字不差。仅抄《史记》的话以资对照:“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以肯定,《史记》和《内经》的这几句话必然有同一出处。《史记》中这几句话从《大戴礼》来。大戴比司马迁早一辈,但《大戴礼》也未必就是原始出处。司马迁很讨厌武帝求神问仙,弄长生不死药,所以他不用“成而登天”的说法。细读这段话还是很像方士们的口气,其定型时代不会晚于秦,编造者就是燕齐方士。秦皇、汉武访神仙都是到东海边儿物色,引得“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汉书•郊祀志第五上》)“燕齐之间,莫不扼掔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史记•孝武本纪》)统治者一旦好迷信,附炎趋势之佞人就大量出现。

秦汉之前是否有托名黄帝的著作,不可确考,现存秦以前的文献是没有的。到司马迁时代(公元前二世纪末),“百家言黄帝”,托名著作肯定已有。略早于《史记》的《准南子》说:“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准南子•修务训》)略查中国人的崇古思想,至少可以追到孔夫子和老聃那里去,只不过汉人的崇古作法更露骨罢了。

体验新版博客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1-11-23 18:16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十五)

黄帝见于文字记载最早在《荀子》中。《庄子》和《吕氏春秋》中,黄帝已成为五帝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员。关于黄帝的传说在汉初发展很快。《孔子家语》开始对黄帝是人还是神发生怀疑,然而终于按儒家的看法说:“黄帝,少昊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哲睿齐庄,敦敏诚信,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命风后、力牧、大鸿以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死生存亡之说,播时百谷,尝味草木。”(《孔子家语•五帝德第二十三》)这段话是《史记》黄帝本纪的缩写,字面上与《内经》出入更大一些,却给了黄帝讨论医理的能力。医家著书托名黄帝当在此时已有。特别是“尝味草木”的工作,后世医书多说是神农的功绩,这时还在黄帝名下,应是较早的说法。现本《孔子家语》是晚于曹操的魏人王肃杂取《论语》、《国语》、《左传》等书,加上自己的思想伪造的,故不能草草下断语。
黄帝与《内经》的关系还在于他和五行说关系很密切。阴阳家一出现就开始用五行附会五帝。邹衍就把黄帝配土(色尚黄),禹配木(尚青),汤配金(尚白),文王配火(尚赤)。《吕氏春秋•名类》有上述说法,史家多认为是邹子遗文。这个顺序是五行相克的顺序,从土开始。后来又有多种演变,至西汉末定型为另一种系统,即伏羲配木,神农配火,黄帝配土,颛顼配金,帝喾配水。(见《汉书•郊祀志》:“赞曰……包牺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这是按五行相生顺序说的,从木开始。但无论怎样配,黄帝总是居于土德而色尚黄,是最尊贵的。黄帝与五行、五色这么难解难分,故其本身就可能是五行说的产物。此前的“黄帝”写作“皇帝”。“皇”作大、上讲。阴阳家一字之改,便有五行味了。他不大会出现于五行相胜说确立之前。五帝与五行的关系演变颇复杂,有兴趣者可查看一下顾颉刚编的《古史辨》第五册。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1-11-23 18:21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十六)

   

从《内经》行文可知,论医理的主要不是黄帝,而是他的臣子们。其中共有六个人名,即岐伯、鬼臾区、雷公、伯高、少师、少俞。岐伯说的话最多,口气像是黄帝的老师。鬼臾区被称为夫子,伯高也较受尊敬。其余都是一般近臣。按出现的顺序看,《素问》中只有岐伯、鬼臾区、雷公。《灵枢》中出现了其余三人。今本《素问》前六十五篇的问答语中只有岐伯答话。七篇大论中第一篇全是鬼臾区答语,其余六篇又都是岐伯的言论。从七十五篇开始,雷公出场。他是后学、晚生,只好改由黄帝教诲医理。这种托名变动的顺序,与《内经》编者排列篇章的指导思想是有关系的,是否与成文先后有关暂不好定。《灵枢》中伯高见于八篇,少师、少俞各见于三篇。雷公见于《灵10、48、49》,鬼臾区全部不见。其余凡有问答者,多是黄帝与岐伯对话。《灵枢》中人物出现的顺序较混乱,不象《素问》那样秩序井然。简单介绍上述托名人物及其与篇章的关系,不是本节主要目的。这些人物在《内经时代》中的意义,关键看他们可能出现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何家记载。但遍查当时文献只能发现关于岐伯、鬼臾区和伯高的记载。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1-11-23 18:27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十七)

史记•封禅书》:“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封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这里记的是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的事。关于岐伯的资料大约只能查得这一条,可惜又不是医家。《汉书•郊祀志》上有一条与此完全相同,是抄去的。其它就是《艺文志》神仙家书名中提到的《黄帝岐伯按摩》。书虽归入神仙类,按摩仍应属于医术。
关于鬼臾区的略多。齐人公孙卿曰:“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鬼臾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

申公曰:“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

《汉书•郊祀志》也照抄了以上说法。

总之,鬼臾区更不是医家,好在上述两人都是从方士口中说出来的。

此外,《汉书•古今人表第八》中也证明《内经》中的六臣子只有岐伯、鬼臾区为班固所承认。这个人名表是班固“究极经传”搜集而成。其中属黄帝时的人物共二十个,注明是黄帝的老师的有三人,却没有岐伯、鬼臾区。他俩排列位次在后,鬼臾区又在岐伯前。这种情况,至少说明在班固著《汉书》时,《内经》并不被视为典要。

伯高可见于《管子》,只有一句。此外,《列子•黄帝第二》中有“伯高子”一见。伯高是列子的老师“老商氏”的朋友。

雷公、少师、少俞的出处暂无可稽。《世本》向以载人物多著称,对这几个人也无记载。此外还有一位比黄帝、岐伯还早的就(加立人旁)贷季(见《素13》)也不见于现存汉以前文献。这些人大多在汉以后的文献中出现了。其中较早的一种叫《帝王世纪》,它的作者是中医界熟知的皇甫谧。皇甫谧主要不是医家,此处不谈。他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大约皇甫氏所见的《素问》中还没有与雷公、鬼臾区有关的各篇。又《甲乙经序》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而什道出焉。”这显然与今本《灵枢》托名人物相符合。另有一种常被人引用的书叫《路史》,是南宋人罗泌的著作,对研究《内经》时代无意义。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1-11-23 18:31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十八)

然而,《汉书•艺文志》明明记着《黄帝内经》,这又能提示什么呢?先看看“七略”中哪些部分托名黄帝的著作最多。“六艺略”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等经典及有关研究的著作,其中没有托名黄帝的书。“诸子略”中,儒家诸子不托黄帝。道家托名黄帝的有四种,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黄帝君臣十篇》,班固说它“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大约其中也没有《内经》提到的人物。阴阳家中只有《黄帝泰素》一种,书名与《内经》的另一传本很接近,具体内容一无所知。其余法、名、墨、纵横、杂家、农家,均无托名黄帝的书。至小说家又有《黄帝说》一种。“诗赋略”中自然不会有托名著作。“兵书略”中出现了《黄帝十六篇》、《鬼臾区三篇》。“术数略”中,天文二十一家只有一家托名黄帝。历谱十八家中也只有一家。五行家三十一家中明显托名黄帝者有两家。蓍龟、杂占、形法家中也只有一种。托名黄帝最多的是“方技略”。其中医经、经方算较少,共四家,占十八分之四。最多的是房中和神仙家。尤其后者,十家中托名黄帝者占四家,其余六家托的招牌比黄帝还古。看来汉代托名黄帝著述风气很盛,其中又以道家和医家最热衷。可惜这些书绝大多数失传了,我们已无法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好在只要浏览一下《汉书•艺文志》已经可以理解,西汉时期已经具备了出现《内经》这类著作的气候。《汉书》指的《黄帝内经》是否完全或基本上和我们现在见到的一样,并不很重要。下面各节将进行有重点的探讨。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1-11-23 18:38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十九)

现在谈谈八十一篇的问题。略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素问》、《灵枢》都是八十一篇。《难经》也是八十一难。为什么非要八十一篇不可呢?因为“八十一”这个数字的特殊含义在汉代非常受重视。还有“九卷”的说法也被考据家重视。九和八十一是一回事,其中的缘故请看第十三节,此处暂不谈。   简言之,九卷八十一篇是西汉中期以后的思想给《内经》留下的烙印。
  顺便提一下,《内经》中有一句影射三皇。
  《素75》说:“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医学史家均知道,古代医家是把创始医学归功于三皇的。这三皇是伏戏、神农、黄帝。
  三皇之说并非医家独有。汉代及稍前,关于三皇的说法极多。直到近代前期,盘古开天劈地,三皇五帝创造文化的说法还是讲上古史的常识。近代史学家曾就三皇的说法进行过很多研究。
  《内经》明明说是“二皇”,又牵涉到神农,怎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和来历。先简单地说一下三皇的来历。
  文献中最早有“三皇”字样的是《吕氏春秋》。最早指出三皇为谁的是李斯(见《史记•始皇本记》)。李斯说的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淮南子•原道训》又确有二皇之说:“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与游神化,以抚四方。”先秦、两汉现存文献持二皇说的仅此一家。
  此后,二皇之说消声灭迹,而三皇之说演变甚繁,约有以下几种说法:
  ⒈伏戏、女娲、神农:此说东汉最盛。
  ⒉伏戏、神农、燧人:此说多见于西汉。
  ⒊伏戏、神农、祝融:两汉均有。
  总之,黄帝想进入三皇的行列很困难。大约是那言之凿凿的《史记》在那里作梗。再后,到皇甫谧,终于把黄帝升了一级:“伏戏、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帝王世纪》)。由以上交待,读者知道五帝之说在前,三皇之说后起就行了。各种说法都不过是古人想把人类历史描绘得尽量完整而已。
  《内经》中的二皇很可能本于《淮南子》。其用意又想让黄帝与二皇并列而成三。这种闪烁其词的文字,很可能是皇甫谧打下的埋伏。由此推断,《素75--81》各篇很可能成书于皇甫谧时代,出于他本人的可能性也很大。所引那句话中的“疑”字,也应从《太素》及全元起注本,改作“拟”。我们又可从此理解,为什么本草书最早托名神农。
  如果用史家眼光读《内经》,还能发现一件怪事。《灵64》中竟出现了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依次是苍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其作者不知不觉忘记了黄帝在《内经》中的身份。这五色帝是五行相生说的推演,其说法始自汉初。五行说把黄帝淹没了,可见势力之大。
  本书想介绍《内经》时代的一个方面:先秦无托名著作,两汉托名著书之风甚盛,被托者以黄帝和他的臣子最多。两汉之后,除道家外,托名上古传说人物著书的风气迅速衰落了。但不能排除在原作基础上的辅翼。黄帝六臣子我只查出三人有些来历,很遗憾。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预测专区|大有周易网

GMT+8, 2024-11-26 21:50 , Processed in 0.261337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