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凭啥多得两票?
这种局面的形成,还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联合国筹建的时候谈起。
1944年,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在各个战场上都转入反攻,盟国胜利在望。1944年8月21日至9月28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讨论联合国的筹建。
针对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美国主张,除所有曾在1942年1月通过的《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外,再加上8个没有和轴心国交战的国家。
苏联认为,美国是想拉一帮小兄弟进联合国,以便将来投票时“人多力量大”。因此,苏联强调创始会员国应是对轴心国宣战的国家。当美国坚持己见时,苏联提出它的16个加盟共和国都应列为创始会员国苏联这个提议让英美代表大为惊恐。据罗伯特·达莱克所著的《罗斯福与美国的外交政策(1932——1945)》记录,罗斯福听到这个消息时说:“我的上帝,告诉葛罗米柯,我们决不能接受这个建议。”罗斯福认为这个建议具有“爆炸性”,应严守秘密,他立即打电报给斯大林,经双方紧急磋商,这一问题暂时搁置。
参加雅塔尔会议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右)
1945年2月,法西斯的崩溃已成定局。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晤,史称雅尔塔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苏联再次提出了加盟共和国的代表权问题。苏联代表提出,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有3个(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或至少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它们在这次战争中贡献巨大。
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此表示为难,他说:“如果我们给某个国家一票以上的代表权,那我们就违反了每个成员国只应该有一票表决权的规定。”但丘吉尔也想让大英帝国的自治领获得代表权,所以就支持苏联的要求。从法律上讲,当时大英帝国的有些自治领,如印度,还不是独立的国家。
只有苏联多两票吗?
丘吉尔的表态让罗斯福陷入孤立,加上罗斯福希望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所以只好同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成为创始会员国。但罗斯福也为美国争取到了增加两个席位的对等权利,却因无法在当时的48个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当时还未升级为州)中选出两个州而搁置此事。如今,美国国务院网站在介绍联合国的创建过程时,依然声称“美国至今仍保留在适当时候增加两个联合国代表席位的权利”。
斯大林(左)、罗斯福(中)和丘吉尔(右)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开幕,会议邀请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到会。由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贡献,与会的中小国家对此也无异议。6月25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可见,苏联在联合国多得两个席位,是美英苏三大国相互妥协的结果。
苏联为何如此理直气壮?
当然,苏联提出这个主张,也是理直气壮的。
第一,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并不违反《联合国宪章》与《苏联宪法》。
通观《联合国宪章》全文,并未要求成员国必须是独立国家。其实,除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印度和菲律宾当时在法律上和事实上也都不是独立国家(印度1947年独立,菲律宾1946年独立)。因此,印度的宗主国英国和菲律宾的宗主国美国,也不是一国一票。
1936年通过的《苏联宪法》规定,各加盟共和国独立行使国家权力,其主权受苏联的保护。《苏联宪法》还规定加盟共和国有自己的国旗、国徽、宪法,并保留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力。
1944年2月2日,苏联对1936年《苏联宪法》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苏联宪法》第18条称:“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权与外国直接发展关系,签订协议并交换外交、领事代表。”此外,新的《苏联宪法》还给了加盟共和国建立自己武装部队的权力。
这样,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从法律上讲,并无不妥。
第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损失和贡献都很大。
在卫国战争中,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战场。白俄罗斯代表2001年在联合国发言称,白俄罗斯在二战中损失了1/4的人口。乌克兰政府的官方网站称,苏联蒙受了二战参战国中40%的物质损失,而乌克兰的物质损失则占到全苏联的40%;乌克兰损失了700万——800万的人口。
同时,这两个加盟共和国也确实牺牲巨大。例如,1941年6月,白俄罗斯西部边境的布列斯特要塞,在被围的情况下坚守了一个月以上,牵制了大量德军;1941年9月,基辅战役中,苏军以重大伤亡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一个月的时间。
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与某些并未和法西斯真正作战,而只是在1945年才宣战的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苏联在谈判中能够理直气壮地为它们争取会员国地位。联合国官方网站也称授予作为苏联一部分的白俄罗斯以会员国地位,表现了国际社会对该国为战胜纳粹德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认可。
苏联为什么敢“一国三票”?
世界上绝大多数主权国家,都反对本国的一部分成为另一个联合国成员国,而苏联却大反其道,极力要求作为其组成部分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加入联合国。苏联难道不担心这会导致国家分裂吗?
一方面是苏联政府认为有必要这么做。
苏联在即将成立的联合国安理会和大会中都处于绝对少数,苏联迫切需要增加票数。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英法是西方国家,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权也亲美,苏联势单力薄。
1945年,联合国有51个会员国。但联合国中除了苏联、乌克兰、白俄罗斯,只有被苏军解放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由本国共产党游击队解放的南斯拉夫倾向苏联。当时的苏联这边只有6票,处于绝对少数。因此,苏联最初提议要将16个加盟共和国都变成联合国的成员国,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方面,苏联可能也是觉得自己罩得住。
苏联确保国家统一的三大纽带是苏联共产党的垂直领导、全苏统一的计划经济和统一的马列主义意识形态,而非宪法。只要这三大纽带完好无损,即使给加盟共和国以一定的外交权,苏联联盟中央也不担心加盟共和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也不担心它们在国际组织的代表权会危害国家统一。
事实上,在苏联解体之前,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和其他机构中的投票中,从未出现过与苏联不一致的情况。现在,乌克兰政府网站也承认,冷战期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联合国的席位,其实只是让苏联多了两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国际事务中并没有自己的声音,也没有在外国建立过自己的使领馆。
“一国三票”的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