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诞生以后,接着是宇宙没有重大变化的3亿年,这一时期宇宙里没有太阳这样的恒星,宇宙里没有任何天体存在,这一时期叫做宇宙的黑暗时期,这时期的宇宙里基本上只飘荡着氢气和氦气。
这个黑暗时期在蕴酿产生恒星和星系等等天体的条件。推动这个蕴酿过程的原动力就是引力。引力又叫万有引力,就是万物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吸引力。
氢气和氦气虽然很轻,但也有质量,有质量就能够对周围施加引力。如果气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完全均匀一致的,那么无论过多长久的时间都不会发生变化。而刚诞生的宇宙其中是有一点密度上的差异,有一种观点认为,气体密度差异变得越来越大,是受暗物质引力的影响。
宇宙中气体的密度比周围稍微高一点的区域向周围施加的引力要稍微大一些,于是吸引了周围的气体向这里聚集,聚集周围的气体后,气体团的密度进一步增大,引力变得更强,于是吸引周围更多的气体向这里聚集。在这种过程中,宇宙里气体密度分布的差异越来越大。
宇宙诞生后大约过了3亿年,那时候的宇宙的大小大约是现在宇宙的15分之一左右,宇宙各处的气体团的密度比较大的部分已经成长为太阳质量的100分之一, 这些气体团就是所谓的天体雏形,叫做原始恒星。
这之后,这些原始恒星继续聚集周围的气体,经过一千年~一万年的时间成长为巨大的恒星,被称为“首批亮星”~第一代恒星诞生了。
恒星是像太阳一样能够自行发光的天体,发光的能量来源于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第一批亮星全部是质量非常大的巨型恒星,要在天体内部的中心自发启动核聚变反应,前提条件是组成天体的气体团必须要在自身引力下充份收缩,使天体的中心部分处在高温、高密度状态。
宇宙那时候只有氢和氦这两种不容易收缩的气体,不容易形成天体,所以只有聚集了大量的气体,形成巨大质量的气体团才会有足够的引力,引起气体团的充份收缩,才能使气体团的中心处在高温、高密度的状态,引发核聚变反应。
所以首批亮星的质量是太阳的几十倍到一百倍。
太阳表面的温度是六千度左右,而首批亮星的表面的温度是十万度。
恒星的颜色取决于表面温度,在十万度高温时显示为蓝白色,所以首批亮星发出的光是蓝白色,亮度是太阳的几十万倍到一百万倍。
在首批亮星的中心部分先进行有氢合成为氦的核聚变反应,在用完中心部分的氢之后,接着是氦与氦之间的核聚变反应,合成碳和其它元素的原子核。在这个合成元素的过程中,恒星中心部分进行的核聚变反应使用的较轻的元素的原子核一旦用完,接着就会将较重的元素的原子核当燃料继续新的核聚变反应,合成更重的元素的原子核。
每一颗恒星都是宇宙的元素制造厂。
这个过程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恒星进入晚年后,使恒星向内收缩的引力和使恒星向外的膨化气体间的压力平衡被打破,恒星开始向外膨胀,使恒星的直径增加一百倍之上。
这种膨胀的恒星的中心部分已经全部核聚变成了铁元素,然后停止核聚变反应,铁原子核是最稳定的原子核,稳定到足以终止恒星中心的核聚变反应。停止核聚变反应的恒星最后会发生超新星大爆发。
第一代恒星在它们诞生后三百万年左右就会发生超新星大爆发。通过超新星大爆发,恒星将它之前合成的各种元素散布到宇宙中,这时候的宇宙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元素,以这些元素为原料再形成第二代、第三代……恒星。
这些恒星再制造更多的元素,我们身体里的各种元素就是恒星用这种方式制造出来的。
首批亮星大爆发后,会在暴发的中心留下一个黑洞,黑洞是一个引力强大到,能够吸引黑洞附近包括光在内的一切物质的天体。任何物质和光被黑洞吸引到它的界面内后,都逃不出来。
首批亮星爆发后产生的黑洞,直径大约为三十公里,质量约是太阳的十倍。凡是质量超过太阳二十倍的恒星最后都会在大爆发后留下一个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