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3|回复: 1
go

历代书法家之二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16: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隋唐书法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创作繁荣、影响深远的艺术鼎盛时期,已完备地建立了文字书写的法度。综观隋唐书法,书之法则的建立,是在以有法和无法为两极的斗争过程中,最终确立了不同的艺术典型的。有法和无法两极斗争的展开,造就了隋唐书法以楷书和今草书,今草书又演变为狂草书一体,为最主要的表现书体。而“尚法”的要求,使得唐代又以楷书构成书法的主体,并涌现出“欧体”、“颜体”、“柳体”等楷书的典范,为后代习书者所宗法。











智永  

  智永,南朝陈至隋间人,生卒年不详,名法极,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因其在山阴永欣寺出家为僧,人称智永禅师,俗姓王,是王羲之七世孙。他曾退秃笔头填满十瓮,埋之土下,号“退笔冢”。评者以为智永得王羲之书法之神,并且是自晋以来得其法最著者,是隋代最有名的书法家。

  鉴别隋代的墨迹,除写经书法外,传世的名家墨迹绝少,最著名的就是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据《宣和书谱》记载,宋内府曾藏智永法书23件,仅是他写的《千字文》就有15件之多。迄今所传智永书迹,较为可信者,也就只有《真草千字文》。现存者有两种:一为北宋大观年间薛嗣昌刻石拓本,即世称的陕刻宋拓“关中本”;另一为墨迹,今流存日本。墨迹本曾经影印,有日本人内藤虎次郎的跋语,说墨迹本是“东大寺献物帐”中物。徐邦达和启功先生则认为此本是智永手临800件《千字文》之一,应是唐人临写,虽不能确定,但“此卷可称为是传世最古可信的‘千字文’写本了”。综观诸家鉴别意见,这卷《真草千字文》是有信史可证的。迄今传世最古的《千字文》写本,应当信以为是隋僧智永的手迹,是智永传世的惟一可信的墨迹法书。 

  

  




  此千字文真书运笔一拓直下,全用王羲之法,结体易方为圆,秀媚圆润;草书运笔干净,起收利索,很少拖泥带水,结体欹正相生,有疏有密,如“好”字左密右疏,“疲”字上密下疏,对比强烈,精妙入神。因此《真草千字文》被称为“气韵飞动,优入神品”,智永也被称为“天下法书第一人”。后人孙过庭、怀素,赵孟顺、文徵明等人的干字文都受到他的影响。现藏于日本。  东大寺献物帐所谓“东大寺献物帐”,是日本孝谦太平胜宝八年,即唐天宝 十五年(756)六月二十一日,圣武天皇忌辰时,将其生前爱物、分次献给东大寺的献物记录。内中除《真草千宇文》外,还有王羲之的书迹20多件,并称“拓王羲之书”。

  

  

  

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一生经历陈、隋及唐初三朝,而其主要的政治与书法艺术活动是在唐初。唐太宗时,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他的楷书被称为“欧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阳询书写的碑刻流传至今的有隶书《房彦谦碑》和楷书《皇甫诞碑》、《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温彦博碑》。除石刻的碑书外,现存的墨迹法书主要有《梦奠帖》、《卜商读书帖》、《张翰思鲈帖》、《行楷千字文》等。经研究鉴定,在这几件作品中又有真迹、古摹本和古临本的区别。《梦奠帖》行书共78字。此帖书法,凡转折、顿挫、牵丝、枯白笔画皆与书写时运笔的自然动势一一吻合,因此笔法的锋棱毕现,既无摹、临之态,又符合欧书的艺术特点,人们评之为“真迹”,应是可信的。《卜商读书帖》和《张翰思鲈帖》(又称《季鹰帖》)均著录于北宋《宣和书谱》。此二帖是摹本而非真迹。因其著录于《宣和书谱》,并有赵佶书题,其摹拓的时代下限,当不晚于北宋中期。《行楷千字文》最早著录于《宣和书谱》,但无宣和内府鉴藏印记。鉴定家徐邦达先生经研究指出:“此本确有欧字规模,但笔墨凝滞,起笔及牵丝处都欠自然,细看乃是依本临写无疑。此本的临写时间,不应晚于北宋。”

              九成宫醴泉铭拓片(局部)



  此碑建立于贞观六年(632),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记载了唐太宗在九咸宫避暑时发现涌泉之事。此碑为欧阳询75岁时所书,由于是受皇帝之命而作,此碑写得端庄恭谨,法度严整,笔力刚劲,笔法意趣寓于严整之中,历来被视为唐代楷书之冠冕,也是欧阳询书法的代表作。

  

  

梦奠帖




  此帖全称《仲尼梦奠帖》,共78字,无款,但流传有绪,北宋时已闻名于世。此帖笔力险劲,锋芒露而精神耀,结体紧而形体长,险绝而安稳,欹极而平正,继承了王献之的遗风。它章法疏朗,字形,字距变化不大,字字独立,但疏密轻重起伏而连贯,故不愧为欧阳询行书中之第一。此帖墨色不很浓,似用秃笔书就,这也是欧阳询之长处。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仕隋为秘书郎,入唐后初为秦王府参军,贞观时为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封永兴公,人称虞永兴。唐太宗李世民称赞他有五绝:一是德才,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辞,五是书翰。虞世南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现存传为虞世南的著名墨迹有二:一为虞摹《兰亭序帖》,一为《汝南公主墓志铭》,实际上这两件作品均非虞书真迹。所谓虞摹《兰亭序帖》,帖—卜有元天历内府藏印,因此又称“天历本”。迄今研究者多认为是唐摹本之一。此本在明代各书鞒录中,也大都称为褚摹。至明末,经董其昌观察,跋称“此卷似永兴所摹”,并刻入《戏鸿堂帖》。而同为明时的杨不弃、陈继儒则将“似”字去掉,直称为“虞永兴摹”,确认此卷为虞世南摹的说法。此番经历,大致与“神龙本”《兰亭序帖》被传为冯承素摹的情况相类似。在唐摹诸本《兰亭序帖》中,此本也不失为一件唐摹善本,并不因其非虞摹而无价值。

  《汝南公主墓志铭》是虞世南为唐太宗三女汝南公主所书墓志铭稿,书用行体。书作最早见于宋米芾《书史》,依米氏所记得出:一是在北宋时,该虞书已有摹本;二是米氏当时见到的所称的真迹本,铭文后有小字旁注和几玄的标题;三是米氏对此书持怀疑态度。以传至现在的《汝南公主墓志铭》,对比米芾《书史》所记,确实旁注小字和几玄的标题。此书法后来归属于都穆,文徵明曾为都氏书写一跋。他根据米氏喜临前人法书的事实,推断为米临。详观此书,有些字的字形结构确实近似米芾书法。另外,虞书虽以笔法遒润为特点,但该书的健劲用笔,仍能体会出是用硬而适度的软性笔所书,且运笔较为奋迅、自然。因此,文徵明以为是米芾所临,是较为可信的。

破邪论序(局部)




  此序字为小楷,写得秀雅静和,直接晋唐小楷之正脉。用笔上吸收二王以来名帖之长,结体疏朗而不失紧密,字势灵活自如,布局颇得天巧。《唐人书评》云:“世南书迹本自希,而楷法尤不易得。小者惟《破邪论序》,稍大者《孔子庙堂碑》而已。《破邪论序》积能之极,几夺天巧。所谓不入二王之室,犹似不能忘情于蹊径耳。”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也有说他是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史称褚遂良少学书于虞世南,当然也受到欧书的一定影响。因其擅长书法,经魏征推荐,贞观十年(636)被太宗召为侍书。贞观十三年(639)太宗敕购王羲之书法,“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故褚氏书又“长则祖述右军”。褚遂良是在初唐间成长起来的著名书法家,被尊为初唐四大家之一,高宗李治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等职,被封为河南郡公,故世称褚河南。他因竭力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终被贬职,忧愤而死。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褚遂良的书法大致有两种风貌:一是以50岁以前所书《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为代表,书字笔画瘦劲,但结体较宽博,尚保留隶书的笔意,有六朝书法的韵致;《孟法师碑》又方圆结合,方整和畅,是兼融虞、欧二体的书法,然两碑书风大体相当。二是50岁以后的书法很讲究韵趣,以永徽四年(653)的《雁塔圣教序》为代表。该碑今存于中国陕西西安大雁塔下。碑书结字把隶书扁平体势融入正书的横势中,字画看起来很瘦,实际很丰腴,因此笔画清劲,字形很美。清人包世臣认为:此碑书“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可见褚遂良对用笔和结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很讲究的。

  褚遂良的墨迹作品,已无较为公认的手书真迹了。在传为褚书的作品中,著名于世的有所谓褚摹的《兰亭序帖》两本以及大字楷书《倪宽传赞》。褚摹《兰亭序帖》,除上述的曾先称褚摹,后又说为虞摹的“天历本”外,还有所谓的“领字从山黄绢本”和清梁章矩藏的所谓“褚临《兰亭序帖》第二卷”。独徐邦达先生以为书上宋代赵孟坚、元代邓文原跋近伪,虽然如此,此作品必不晚于宋、元之际,仍是一件古仿本。




伊阙佛龛碑拓片(局部)




  此碑与《孟法师碑》是褚书前期风格的代表,此二碑先后书于贞观十五年(641)和贞观十六年(642)。此碑原石在中国河南洛阳龙门摩崖之上;《孟法师碑》在长安城内,后毁失,唐拓孤本今藏于日本。二碑书风大体一致,字体均稍带隶意,宽博方正,笔画横孚竖直,棱角分明,追求骨强力壮。后人对此二碑赞赏备至,如清代梁嗽《评书帖》谓《伊阙佛龛碑》“平正刚健”。



张旭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吴郡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官至太子左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因其性情颠逸,人又呼之为张颠。他的草书作品,可靠的有《淳化阁法帖》中的《肚痛帖》,此帖源于“二王”书法的规矩,字与字基本不相连属,保持着古草字中字字独立的法则。但是,细致地体味其用笔,则笔势上下牵带极其连贯,书写迅疾纵逸,仿佛是一贯到底的,是二字或数字一笔连绵下来的狂草的先声。因张旭恣性颠逸,世多以为其草法也是狂纵怪异的风格,其实这是一种误会。他的草法虽纵逸,但并未达到狂怪的地步,却是“书法极入规矩”,这可以从他的碑刻楷书《郎官石柱记》中得到印证。



  张旭《古诗四帖》为草书庾信《步虚词》二首和谢灵运《王子晋赞》、《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二首,最早著录于北宋《宣和书谱》,曾被认为是刘宋时谢灵运所书。至明代,曾归属收藏家华夏,丰坊为主题跋,在跋中提出疑问。之后,董其昌阅此卷并题跋,说:“余乍展卷即定为张旭。”从此,对此卷书法的鉴定,主要就围绕着是不是张旭所书方面而展开。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专家们有两种看法,分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文中有“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句,按庾信原句应为“北阙临玄水”。否定为张旭所书者认为,“玄”改“丹”,是避宋讳,因此该作必非唐张旭所书。坚持董其昌定名张旭书者,认为避“玄”宁讳而书“丹”,并不符合避讳用字的惯例,因为一般避“玄”字讳,应改书“元”字,或书“玄”字而缺其点画。另一方面是此卷作品风格狂怪纵逸,而张旭亦性情“颠逸”。一种意见认为,张旭世称“颠逸”,是指其为人的行为颠逸,而其书法,包括草书却是“极入规矩”,而此卷草书的这种狂怪,要到唐末、五代时才出现;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卷狂草飞动,非张旭莫属。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预测专区|大有周易网

GMT+8, 2024-11-30 19:31 , Processed in 0.13705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