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论坛 佳文欣赏 芳菲的文章:古诗词中话菊花
查看: 1409|回复: 0
go

芳菲的文章:古诗词中话菊花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14: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我国古代文人对菊花倍加称誉,将梅、兰、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赋予它们很深的文化内涵:梅花独步早春,不染世尘;兰花清心似水,高雅脱俗;青竹挺拔刚健,有节有气;菊花凌霜不凋,气韵高洁。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在人们心目中,菊花又是吉祥健康和长寿的象征。 历代人们爱菊、赏菊,留下了许多赞美菊花的诗、词、曲、赋。人们不仅赞美它的端庄和美丽,更喜爱它不畏寒霜的特性。古人爱菊、画菊、咏菊,借菊花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菊花具有了文化品性,菊花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幽雅高洁之花

菊花,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

    二、伤感怀旧之花

    杜甫的《九日》是对花发慨,思亲念乡,忧国忧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前四句说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也无心赏菊,故而发号施令,“菊花从此不须开”,天真任性的话语折射出诗人生活的艰难困苦。五六句对比思乡。漂泊异地是残阳如血,黑猿哀啼,自己不免泪下沾裳;回想故园是霜天秋晚,白雁南来,令人倍感亲切。对比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思亲怀乡之感。最后两句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哀愁叹老,寄托漂零寥落之感。“干戈”点明诗人身逢战乱,流落天涯的悲苦处境。全诗悲病叹老,伤时忧国,抒离乱之苦,发愤慨之思。菊花,被染上了一层浓郁厚重的忧苦愁思,不赏心悦目,却可以惊心动魄!

    三、坚贞顽强之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是,它傲霜抗寒,坚强不屈,它高洁幽雅,芳香四溢,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如元稹的《菊花》,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一、二句写爱菊,爱有多深?情有多浓?住宅周围,遍植菊花,秋风送爽,菊花灿烂,诗人专心致志绕篱观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不知不觉。“遍绕”“日斜”两个细节活现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三、四句点明爱菊的原因: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这是菊的神韵,也是诗人不畏权贵而耿直敢言,历经贬谪而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

    四、埋怨哀叹之花

黄巢的《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一、二两句极言菊花迎风盛放,顶霜抗寒,足见其颈健挺拔,不屈不挠之风骨。“蕊寒香冷”凸现菊花芳香四溢、幽冷袭人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鸣抱不平。三、四两句揭示菊花生长环境的寒冷和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神),就要改天换地,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浪漫的想象体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人,托物言志。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同为菊花,却因时不同,因人而异,因势而别,诗人敷彩绘菊,传情言志,表现出情彩飞扬的生命个性和锋芒毕露的思想力量,仔细品读、揣摩这些咏菊诗篇,实际上,我们不仅走近了一个时代,更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心灵世界。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预测专区|大有周易网

GMT+8, 2024-11-24 15:04 , Processed in 0.1422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