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论坛 求医问药 内经时代连载(三十一
查看: 2586|回复: 9
go

内经时代连载(三十一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7: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人对阴阳五行说完全否定的论点也有所修改。如大批阴阳五行的近代“古史辨派”代表人物顾颉刚先生,解放后即曾说:“阴阳五行虽给方士和儒生们利用了它,闹得乌烟瘴气,可是追本溯源,究意它的本质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成分。……又如谶纬,我早敢说它十分之九是妖妄怪诞的东西。但终有十分之一的可宝贵资料。《尚书考•灵曜》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这不是地球在不断地运行这一客观真理,足以打破天动而地静的旧学说吗!这位一千九百年前无名的科学家的发现是多么该受我们珍视!”(顾颉刚秦汉方士与儒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序14页)

  西汉中期之后,阴阳五行说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目的当然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笔者在此却要稍微替它翻翻案。即应该承认,作为统治思想,这种学说要比商代的绝对神权、周初至春秋的相对神权和绝对王权思想都大大进步,大大丰富了。孔夫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正名”、“仁”,其学说实在并无什么理论,不过是说社会秩序就应该是那样。孟子讲“王道”“仁义”也很朴素,没有什么奥义。这种单薄的学说用于统治汉代人已经不够用了。必须使统治思想有些学术气息,“天命”要有些“科学”根据,不能被普通人一看就穿。应该承认这套学说是有些进步意义的。如果拿它和欧洲中世纪神权统治、古印度佛教统治相比,无疑是更好一些。

阴阳五行说的自然观——非意识形态的中国古文化代表,其积极意义则更大一些。

  中国古代文化的上述两个方面,均基本定型于两汉。假如认为汉代统治思想在当时就完全是应该否定的东西,我们便无法解释汉代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思想背景,秦以后的中国便没有赖以进步的思想因素了。这与我们用现代思想对它进行批判并不矛盾。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1-11-29 17:19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三十二)

六、《内经》时代的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说盛行于两汉,自然不等于此说起源于两汉。近代以来,对其渊源发展的研究不胜其多。解放后,围绕着《内经》进行的研究也是日渐热烈。笔者绝不敢掠人之美,但本节不想写成有关综述。仅以较通俗、明快的方式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使读者对《内经时代》的含义更加明确。
  1.阴阳说的起源及初步发展
  略知中国文化史和略知中医史者,多知道阴阳学说源于《易经》。《内经》专家不应满足于这种简单结论。《易经》是绝大多数专家承认的、反映西周社会的“真经”,也是最难读的“经”。第八节专谈《周易》与《内经》,此处略作介绍。  《易经》原称《易》或《周易》,本来是一本卜筮(略如后世的算卦)书。今之《周易》分两部分,即《易经》和《易传》。《易经》以“—”和“--”为基本符号(即爻)画成六十四卦,各有卦名。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辞、每爻有辞(很简单的说明语),共四五百五十条易辞。这是“经”的部分,资料多属于东周前。《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计十篇,大抵是战国至汉代儒家对《易经》作的各种解释、发挥。
  《易经》四百五十辞中只有一条“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中孚:九二),有一“阴”字。故阴阳学说与《易经》只有思想渊源上的联系。《易传》中才渐渐充斥阴阳说。显然,是《易传》作者接受了阴阳说,《易经》中原无这种术语。今日的《易》学专家认为:“以阴阳说《易》很自然,《易》的爻画为两类,刚好是分阴分阳。故阴阳说很快为《易》学家所接受。”(李镜池 周易探源 中华书局1982年版 337页)那么,阴阳说何时见于记载呢?主要资料如下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1-11-30 09:13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三十三)

“伯阳父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阳失在杜阴,川源必塞。’”(《国语·周语》)。这是公元前780年对地震的解释,是文献中最早用阴阳说理的论述。

  周内史叔兴说:“君失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左传·僖公十六年》)这是公元前644年对天降陨石等异常自然现象的解释。

  更可信的战国以前的文献《诗经》中仅有一句“既景乃岗,相其阴阳”(《大雅·公刘》)将“阴阳”二字连用。《尚书》中全无连用,单用处亦不多。《论语》、《孟子》中全无。

  又梓慎曰:“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以有时灾,阴不堪阳。”(《左传·襄公十二年》)这是公元前544年占卜灾祥的记载。

  再查《左传》中所有用《易》占卜之记载,均不以阴阳为说。故大致可肯定,至公元前544年,阴阳还未与《易》糅合。《易》中早期表示对立的概念不出日月、明暗、雌雄等。早期《易》之外的阴阳较为抽象,亦未发展至天地之道这种地步,而且多为占卜及星象家使用。

  此外,《管子》一书中有“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管子·乘马》)“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管子·四时》)接着竟讲起五行归类来,与《内经》说相差无几。专家们多认为《管子》成书下限甚晚。故不足为确定阴阳五行说发展时限的根据。

  可是,春秋末留下了一条与《内经》极有关的资料。公元前540年,秦国的医和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明淫心疾。”这段话已很接近《内经》思想的基础,只是孤证难据。细读上下文颇觉文理不通。上文云:“疾不可为也,是为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下文又道:“赵孟曰:‘何为蛊?’对曰(指医和答话):‘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本来诊断明确,为“近女室,疾如蛊”,下文又肯定蛊为“淫溺惑乱之所生”,中间却大谈六气、五味、四时、五节,与理不通。《左传》向以文章见长,此处文气如此断续,很值得怀疑是否羼入。故暂存待考。近世疑古学派多持《左传》为西汉末刘歆采掇《国语》原文而成,其间难免前后错乱或加入汉代思想。我们固不必一定取此说,然从上下文看总有此疑问。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1-11-30 09:20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三十四)

2、阴阳说基本成熟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这句话和“阴阳者,万物之道”还有较大距离。

  庄子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庄子·知北游》)这句话可概括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根本。”

  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此话可换成“阴阳者,变化之父母”了。荀子论阴阳的话还有不少。

  荀子生当秦王政时代,庄子约早荀子50年。是可知,阴阳学说成熟于战国末。在此以前,用阴阳说论医理的片断文章理应有,但很难设想能有《内经》中“阴阳应象大论”等那样系统的文章。反之,看看汉代文献,阴阳学说简直无孔不入。然而汉人所谓阴阳家,实则阴阳五行家,且谈五行尤多。故关于汉代阴阳说的介绍,在下文说完五行说发展过程再稍稍列举。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1-11-30 09:29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三十五)

3、原始的五行说   论者多言,史料所载的五行说最早在《尚书·洪范》。其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已将五行初步抽象,每行有基本性质,并配有五味。但无论从文意,还是从排列顺序中都看不出有生克乘侮的意思,故象是较原始的。至于最原始的说法自何时,当然不会早于铜(最早用的金属)较多使用(在我国是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左右)以前。有人说五行源于商人的五方观念,理由勉强。
  另一条早期较可靠的资料是西周末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种抽象趋势是向元素说方面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其意近于元素的化合。全部有关五行的文献中,只有这一条这样强调。故只讲五行说是古代元素说,是朴素的唯物论,并未道及五行说的主要方面。它继续发展是向首生克乘侮——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并与天地万事万物相配的方向进步的。这是五行说与西方四元素、四体液说很不相同的地方。正是这种发展趋势,使五行说与阴阳说结合到一起去了。(或受阴阳思想影响)中国亦有水一元说,见《管子·水地篇》,《内经》中也可见其影子。为免离题太远,此处不引。
  早期的五行说、六府说,出于日常生活生产知识的总结是很自然的。如公元前546年有人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缺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由此看来,《尚书·洪范》中的五说似乎太成熟了,其名义年代是西周初,远早于某些更原始的说法。同样,《尚书·大禹谟》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我们不能说这是大禹时的资料。由五行按相克顺序排列推断,应在相克说出现之后。至于有人相信《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1年)所记载的,大禹时设五行之官(管五行的官员),以为是真古制,则未免天真。那不过是有人在宣传五行说并企图将其神秘化的明证。
  上举三条资料给人的印象是,五行说越古越抽象系统,这种发展规律是很不可信的。应是《尚书》、《左传》的作把这种规律颠倒了。孟子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孟子·告子》)他虽然已知道相克说,仍然把五行说得很平淡。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1-11-30 09:46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三十六)

4.相克(胜)说的完成
  首创相克说者,暂不可确考。不过,应该在《墨子·经下》作者之前应无疑问。除不很可靠的《左传》和《国语》偶尔极简略地提及相克说之外,现存文献中,以《墨子·经下》有关论述最早而且比较详细。其中有:

  “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多)。”(经下)

  “五合水土火,火离然,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木离木。”(经说下)

  “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高八尺,堂密八,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长八尺者八弩,八发而止,将服必青,其牲以鸡。”(迎敌祠)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贵义)

  “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有云金为白旗、土为黄旗者),水为黑旗、食为菌旗。”(旗帜)

  上述资料告诉我们五点:

  ①有了五行相克说,不是很机械。

  ②五行与五色、四方配合已较固定。

  ③五行配以天干为术数家采用。

  ④五行与数字也有了关系。

  ⑤五行已配四帝。

  但是,仍看不出其中有相生说的迹象。不妨相信这是战国早期的理论。稍晚于墨子的孟子也说过这类话: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孟子·告子上》)

  应说明,五行说在《墨子》和《孟子》中都很不受重视。有关内容所占比例 极小。战国早期、中期,五行说都没什么市场。

  近代有人把战国之五行说分为“常胜派”(即主张绝对相克)和“无常胜派”(非绝对相克)。墨翟、孟轲都属于后一派。“常胜派”大约是当时的“日者”们——早期迷信术数的一家。

  相克说的建立是较容易的。如水可灭火,金可伐木、筑堤防水、炭火炼金(属),为常人所知。在木制耒、耜作为主要农耕器具时,木克土也是常识。把它们都联系起来,在古人看来是大发明。再增饰一些迷信色彩,市场就更大了。

  先秦显学中,墨家思想条理最清楚,又最重视科学技术,相克说由墨派发明是可信的。

  此外,现本《管子》中有“五行”专篇,把发明五行说的功劳归于黄帝,具体内容颇多,很象是后世的“月令”。其时代显然不足据,且《管子》成书时代争论更大,此处不录。《管子·宙合第十一》和《公孙龙子·通变论》中亦有涉及五行说者,内容大致不超出《墨子》,为省篇幅,今并不录。

  要之,先秦的五行说仅完成相胜(克)说。这已足供思想活跃者附会演绎。于是有邹衍出来用五行推演社会史,说能予知朝代更替,一下子使这种学说身价百倍。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1-11-30 09:55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三十七)

5.阴阳家出现——五德终始盛行   邹衍稍晚于孟子,长时期活动在战国时的主要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与一帮浪漫思想家相处,“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获得很大成功。他不仅名重于齐,而且“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思想真是风靡天下,那学说是什么呢?司马迁说他:“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按:即五行)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又有大九洲说等。总之都是人们闻所未闻的。这位阴阳家的奠基人思想中亦必有阴阳之说,但最受欢迎的是“五德转移”说。据多人考证,他的中心思想有这样一段话: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吕氏春秋·名类》)
  这是按五行相克的顺序附会历史演变。战国末,周室危,诸侯们都梦想作帝王,它很有吸引力。据《史记》记载,邹衍没到过秦国,不料最后得水德,代周天子作了帝王的恰是秦王,秦人接受这套理论反而较晚。秦灭六国之后,“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史记·封禅书》)五德终始说在中国历史上开始指导国家制度了。
  被称为阴阳家的邹衍反而以五行说为后世所知。他的著作很多,计有《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现在都看不到了。据说他还有一种医书叫《重道延命方》(见《汉书·刘向传》),恐怕是后人依托,因不见《艺文志》。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1-12-4 12:57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三十八)

  
6.汉代的阴阳五行说

  太史公论六家指要,首论阴阳家,说:“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旨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读这段话——特别是后一段,满有《内经》的味道儿。《史记》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学,道家殿后,但最崇道家。这是汉初尚黄老的明证,此处暂不谈。道家之外,就是较崇尚这阴阳家了。人们看到先汉阴阳五行家著作散失殆尽,甚为可惜。其实不然。所以没有“纯”阴阳五行家的书留下来,是由于阴阳五行家学在汉代完全被儒道两家吸收了。或者说,汉代的儒、道,特别是儒家,阴阳五行化了。阴阳家已无独立存在的必要。这不是说此后中国不再有“阴阳家”。实际上它一直未衰。只要看看明朝要求各府州县设学宫,儒学第一,阴阳学第二,医学第三,便可知术数迷信化的阴阳五行学,在官办教育中直到明末仍然很吃得开。以阴阳先生为职业的人,现在还有市场,更不必说解放前或清代。他们得以存在,也是由于社会需要。旧时进行婚丧嫁娶、破土兴作、外出商旅、官府庆典等重要活动时,要决定时间、地点、方式、对象等都需要这批专业人员指导。当然,现在的市场是很小了。我们且看汉代。

  汉初,为改正朔、易服色,学者们争论了百把年。反复争论色应尚黑(水德)还是尚赤(火德)、尚黄(土德)。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目睹的)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史记·封禅书》)算是告一段落。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布衣登上帝位的人。汉代很需要用五德终始说编造谎言,说天命该轮到他做皇帝。故事见《史记》及《汉书》。一说他因母亲与龙相交而生,二说他斩蛇是赤帝子斩了白帝子——火克金,仍是相克说。后一故事与汉初刘邦自居水德(上黑)相矛盾,又不见于西汉其他文献,纯粹是后编的。

  西汉末,王莽篡位,又靠五行相生说造舆论。他说自己是黄帝之后,应土德(那时汉家改为火德),火生土,王莽坐皇帝有了根据。他不是用武力夺权,而是通过“禅让”,更不宜用相克说。此事说来甚复杂,只能提供这一事实。

至迟在汉武帝时,五行相生说便由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具体说法见下一节,此处提一下,知道王莽篡位的五行根据即可。当然,这不是促成王莽篡位的根本原因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1-12-4 14:33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三十九)

上面说的是帝王家的事。汉代民间,五行说也简直弄得人们很‘拘而多畏’。那时竟有姓商的人家不能向南开门等迷信术数说(商属金,南方为火)。惹得王充大为恼火,见《论衡·术数篇》。

  再看两汉典章制度。

  《史记·乐书》:“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俨然是五行化的乐典。“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地气上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而万物兴焉。”很象《内经》中的话。

  《史记·封禅书》刘邦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上帝配五色、五方的祭祠制度从此定局。

  《汉书》之有关内容不再多举。其《律历志第一》说:“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为思。”这是典型的五行归类。其余如三阴、三阳、五声,六律、四时、八风、干支、卦象,凡《内经》所有,无所不有,而且同样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为骨架。没有这些东西,汉家制度也就委然脱地,只剩下约法三章了。

  本节着重叙述阴阳五行说的发展过程,意在说明,只有到汉初,《内经》理论框架才具备,并且是汉代的统治哲学。但是还有四个问题没说清。

  1.五行必须与人体五脏发生关系,方能用以较全面地说明医理。它们怎样发生的关系,留待下一节。

    2.五行相克说形成的经过,大体说清,但相生说还未说清,下两节分两次说。

    3.五行归类中的另一重要环节——五行与五方、五时相配的道理主要在第六节中讨论。

  4.运气学说标志着《内经》体系的终结,第七节专门讨论。其余多是比较枝节的问题,并不一定能说得清,均见于各相应节目。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11-12-4 14:36 |只看该作者

内经时代连载(四十)

第五节  儒家思想和《内经》


  一、五行相生说的完成
首先,本节还是把儒家五行相生说讲清为好。文献中最先提出五行相生说系统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所作《春秋繁露》。《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的作者是否董氏有怀疑(见总目卷三十)。查其思想体系确与董氏无异。近代学者怀疑者已不多。
董仲舒略早于司马迁,是景武时代人。他的儒学有什么特点呢?《汉书•五行志》说:“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元之后,刘向治《谷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意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史记•儒林列传》亦略同此说,不再举。《汉书•五行志》就是董仲舒、刘向、刘歆 及其它五家的阴阳五行历史观异同书。本节不谈其异同。以上引文明确指出,董仲舒首先用阴阳(实即阴阳五行)说统帅儒学,是值得重视的。
今本《春秋繁露》共82篇(又一个81?篇)。总篇幅中,言阴阳五行者约占一半。列有关篇目如下:
五行对第38  五 行之义第42 
阴阳尊卑第43 王道通三第44 
天辨在人第46 阴阳位第47 
阴阳终始第48 阴阳义第49 
阴阳出入第50 天道无二第51
暖燠孰多第52 基义第53 
同类相动第57 五行相生第58
五行相胜第59  五行逆顺第60
治水五行第61  治乱五行第62
五行变救第63  五行五子第64
天地之行第78 如天之为第80
天地阴阳第81
董氏论五行多以相生为说。如五行相生第58说: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董氏的五行生克图已和今所知者无异,唯不谈乘侮。
五行对第38说:
“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五行之义第42说: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之次序也。木生火,火生土……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上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子。故五行四时者,上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
试看上文所说与《内经》何处不相符。特别是“木居左”应是肝居左的根据。既说“土不可名时”,又说“土为季夏”,二者虽相矛盾,《内经》亦有此说。
  董仲舒又提出了相合说,见基义第53:
“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此皆其和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说这是《内经》脏腑相合的根据应不为勉强。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预测专区|大有周易网

GMT+8, 2024-11-30 15:03 , Processed in 0.157637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