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论坛 风水吉凶和风水装饰 《道德经》与修身(连载之一:论修德)
查看: 2153|回复: 2
go

《道德经》与修身(连载之一:论修德)   [复制链接]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22:2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打印
修身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教学和修养内容,贯穿到整个人生之中,中国文化,不论儒释道,都非常重视修身的教诲,而当代中国的教育中,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宗教教育等,都忽视了修身,所以,我们面临着道德滑坡的严重危机和信仰缺失的严重情状。每个中国人都感觉到了这种危机,但大多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为,应该从修身开始,社会上应该普及修身的文化和方法,让国民普遍修身,通过修身来提高国民的素养。很多社会问题,不完全是制度问题,最终还是人心问题,人自身的问题。比如腐败,比如诚信的缺失,都是人心的问题。我们的将教育系统,也应该编订修身课,贯穿到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研究生毕业的课程里。修身的教诲,在中国先秦经典里,经常提到,比如,儒家经典《大学》里就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从天子到平民必须学习的功课,也是应该拥有的修养,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的事功里,修身是关键,没有修身的境界,就不会有这些事功的美好结果。在《道德经》里,老子也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这里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数。层层扩展,谈道德的普及。道德的普及且是以个体的修身开始的,把道德修养到自己身上,才是真正的道德,而不是言超圣贤,行落凡庸。知和行要完美统一。儒家的修身,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开始的,而道家的修身,同样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今天就以“《道德经》与修身”谈谈老子的修身思想。

以下,我将从修德、修善、处世、摄生、修炼五个方面谈谈老子的修身之道。摄生属于养生,修炼属于探索形而上道,都与修身相关。修德是一个总的原则,修德的最具体的行为就是修善。修身在生活里的最大体现在于处世,一个人不会为人处世,或者缺乏与人相处、与世相处的智慧,说明他不懂得修身之道,修身的境界就从他的做人做事里体现出来。一下每一个大的方面,都会有一些小的原则,也是多《道德经》修身思想的提炼。

一、 修德。

关于“德”这个范畴,是《道德经》的主要思想,《道德经》上经为《道经》,下经为《德经》,道为体,德为用,德是道的人伦化的体现,也是道的特征之一,道所具有的无为、清虚、自然等特点,都可以转化成德的内涵。在《道德经》第51章里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是故,道之尊,德之贵,莫之令而常自然。”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在万物里所体现的一种自然的和谐与秩序,德也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或者能量。德在人类,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生生不息的规范。在《道德经》对德做了多层次的论述、总结,一个“德”字,就详细划分出了玄德、孔德、常德、上德与下德、广德、建德、重积德、德交归等原则。我们讲一一论述。

1、 玄德。玄德是一种难以表述、微妙的、具有道的完全特质的德。《道德经》第51章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万物有了道,也就有了德,德即是万物生长的一种内在信息内在能量,故而能“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这种德就像母亲的爱一样,无私地为他人储蓄力量,为他人的成长付出,为他人的成熟成功付出,也爱护他人,护持他人。这样的大德,除了母爱一般的境界,就是那些作为高尚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老师的恩德,老师愿意为学生的成长、成熟、成功而付出。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在《道德经》第65章里,老子感叹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的境界非常深远,深远到了遍及宇宙万物,但与万物的运行相反,因为,万物和人类最终会有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的生灭现象,而玄德作为道体的功能,并不会消失,永远与道同在。即便物质的存在形式消亡了,但信息和能量还存在,因此,玄德之德性依然存在。万物都保持着内在的玄德不丧失,万物的发展就会非常和谐,这便是“大顺”的意义。人类如果都注重道的精神,德的规范,人类就会和平共处,也就是全人类的“大顺”时代。大顺是古代的一种治国理想。唐昭宗李晔曾定年号为“大顺”,李自成曾取国号为“大顺”。就是对这一政治理想的神往。历史上,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取字“玄德”,其意取自《道德经》,刘备希望自己能拥有大道一般的生化之德而造福苍生,最后达到天下大顺的治国理想。刘备的“字”里面包含着统民治国的道家思想,因为,玄德的后边是“大顺”。他能与精通道家心术、自比管仲的诸葛亮一拍即合,就在这种对道学的内在感通上。从修身的角度来说,一个能在生命里体现玄德的人,人生一定会进入大顺的境界。

2、 孔德。孔是大的意思。《道德经》第21章里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就是说真正有大德的人,一切行为,都以道的运动变化的方向为准则。或者说,人的行为能符合客观规律、社会规律、人性的规律,也就是有大德。比如,人类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努力保护动物,就是有德,而破坏自然环境、促使很多物种灭绝,就是无德。我们也把社会上德高望重的人称为“大德”,把宗教界的领袖称为“大德”。大德身上所体现的境界就是道风、道行。

3、 常德。常是“恒”的意思,一些《道德经》的版本里把“常德”写作“恒德”。常,也有普通、平常的一面。因此,常德的意思,既是那些恒常不变的德,也指融化到生活里泛化为社会公德的德。比如不杀人、不偷盗、不淫乱,这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常德,需要永远遵守的德,也是融化到我们的生活里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道德经》第28章里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这一段反复强调了“常德”的重要性,常德不离、不忒、乃足,是说,这种常德,在雄雌角逐中、黑白较量中、荣辱争执中都不能放弃、不能出现差错,并且要使这种德性达到饱满,而非不足。忒,差错之意。比如革命者者,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不仅不能变节,更不能出卖同志。就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潜伏在台湾的女员朱枫,宁可自己死,也不变节,更不出卖同志。我以此来说明常德对于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对于朱枫,不变节、不出卖同志就是她所坚守的德。就这一点,连当年在台湾督办此案的高级官员都敬佩不已,劝诫自己的党员要向朱枫学习这种品质。当然,雄雌、黑白都有象征意义,或者都是事关荣辱的。比如雄,可以象征力量强大的一方,白象征正义的一方,但都归在荣辱上。就拿近现代历史上的抗日战争来说明,当时日本力量强大,是雄,而中国军事力量弱小,是雌,但日本是侵略方、非正义方,是黑,中国是被侵略方、是正义方,是白, 而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汪精卫为了自己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投靠日本,成立了汪伪政府,成了大汉奸,这对于国家和个人,就是辱。汪精卫当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可是,他放弃了革命理想,也放弃了爱国守,于常德而言,离德、败德,也缺德。“常德不忒”和败德相对应;“常德乃足”和缺德相对应。不忒则不乱,乃足则不缺。人骂人“很缺德”,就是“常德乃足”的反面。著名发明家、中医学家来辉武教授曾访道武当山,在武当山的一个山洞见到一位隐修的老道长,便想供养一些钱财,可是,道长没有接受,只说了一句话:“我什么也不缺,只缺德。”这绝非骂人的话,而是极其高深又平和的道家真言。人如果不缺德,自然会有道、得道。社会上那些真正缺德的人,如何指望有道?反过来我们扪心自问:我缺德吗?可以说,每一个人都缺德,缺少德行。所以,修身的第一步,是修德。

4、 上德。上德是与下德相对而言的。上德是最纯洁的、高尚的德,没有个人私利私欲的德,也是人性本然美德之德,最接近于道的德。《道德经》第38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德是纯然的道的体现,下德是人为的、做作的。人为和做作,必然带有功利性、目的性和私利性,就不是天下为公的大道之境。在《道德经》第41章里还说:“上德若谷”。最高尚的、最上乘的德性就好像山谷一样,空旷、虚明、包容、能传递信息。社会上一些企业也参与某些公益活动,但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并不在公益,而是借助公益来宣传企业。汶川时,有很多企业在中央电视台承诺捐款多少万,在电视上露脸,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捐款,即便捐款,与当初的承诺有很大的出入。这便是坊间所谓“诈捐门”。还有,美国给非洲很多地方捐赠过不少西药,名义上是慈善,实际上是借此实验新药的药性,是非常不人道的。这样的德,是下德,里面还隐藏着罪恶,连下德都不是了。

5、 广德。广德,指德性周遍,波及范围和影响的范围非常广,也就是说,他的德行具有最广范的影响力。中国的雷锋,他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不仅在全中国拥有最广泛的影响力,在国外也有相当的影响力,美国的西点军校就学习雷锋的精神。德本来是道的人伦体现,道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广义上说,德也是无处不在的,这就是广德的意思。《道德经》第41章里说:“广德若不足”。一个人的德大到很广的地步,反而体现不出他的德,表面看起来似乎还有很多缺憾一样。因为,真正的德是与道同在,无处不在,浑化到万物里、泛化到生活里,我们反而看不见、感受不到,就像阳光的恩德之于地球上的生物,很普遍,但有没有人去重视。就像母亲对孩子的爱,很朴实,以致孩子们想当然地认为妈妈就应该这样爱我们。当妈妈年老的时候,当妈妈辞世之后,问问儿女,对妈妈为我们付出的爱,我们还记忆着多少?我们心里还有多少关于妈妈的爱的记忆?我们能记得妈妈年轻时的样子吗?能记得妈妈送我们上学时在门口的微笑吗?

6、 重积德。重积德,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体现。我们的历史文献中说上古时代,中国人普遍重积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来,发展到了商周时期,上下交争利,国家就乱了,人们就重利不重德了。就是当代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到八十年代初期,人们普遍重视道德问题,随着中国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人人交争利、上下交争利,结果,为了利益,人们的道德滑坡了,道德问题目前成了中国的危机问题。这也是转型期社会发展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人类本身就是在问题和危机中发展进步的。中国社会开始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国家也在一手抓经济,一手抓道德建设。在《道德经》第59章里,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可见,这里的“重积德”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老子的高明之处。作为史官,他看到了春秋以来国家“礼崩乐坏”的社会情状,他虽然提出了各种治国的策略,比如轻赋税、无为而治等等,但他最看重的还是“重积德”,因为,这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政客经常说,要让民众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可是,如果经济发展了,而人心变坏了,试问,这个成果该如何评价?如何享受?社会到处是陷进、诈骗、犯罪的时候,经济的高速发展还有意义吗?人的幸福指数难道仅仅是物质满足、物质丰富的度量吗?老子把社会的重积德看做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这是老子作为伟大史官看穿历史、人性本质的伟大智慧。看看中国十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地沟油,从毒豆芽到染色馒头,以及遍及全国、波及港台、东南亚的短信诈骗,种种事件都彰显着中国人的道德问题非常严重。今天回味老子把“重积德”放到“可以有国,可以有国之母”的地位,就可以知道,老子把重积德看做了国之根本,要是一个国家、社会、民族能“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地发展下去,就必须“重积德”。这是老子的智慧,穿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到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7、 德交归。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最终会以道德关系体现出来。比如,父慈子孝,慈与孝,是道德范畴;夫妻、朋友之间的诚信,是道德范畴。我们经常把男女之间发生的婚外情称为“不正当关系”,也是以道德来评价的。人与人的友好,也会以德性的相交来求得共同的认知或者道德归宿感。这就是那些道德高尚者愿意和道德高尚者交往的原因。这还仅仅是知性层面的、世俗层面的讲解。在老子看来,鬼神也有道德感,德能通鬼神。正是这样的观念,我们就认为,做好事,做好人,就会得到鬼神的护佑、保佑;做坏人,做坏事,最终天怒人怨,鬼神不容。我太祖父留下的治家格言里就明确指出,如果遵守了他老人家所立的十德十戒,“总此十戒十德,遵而行之。则人人皆敬重尔,天地必眷顾尔,鬼神必福佑尔。否则,人人必贱恶尔,天地鬼神必不容尔。”我太祖父给我们老陈家立的十戒是“戒懒惰、戒骄奢、戒、戒刻薄、戒吸烟、戒贪茶、戒、戒诤讼、戒唆非、戒恃狠。”这十戒到现在不过时,有着深刻的“道德训导”意义。十德则是:孝弟立本、忠恕存心、谦忍持身、勤俭处己、公直待人。五句话包含十种修身的道德观,孝,是儿女辈对长辈的德范。弟,是兄弟之间的友爱德范。忠,是对国家和事业的德范。恕,做人要有宽容心,古人称为“恕道”。《论语》里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忠者对国家;恕者对个人。谦,谦虚,也是老子的“不敢为先”的思想。忍,是一种不轻易动怒不失风度的修养,也是顾大局、识大体的涵养。勤,勤劳,不做啃老族。俭,过简单的不奢华不浪费的低碳生活。俭也是老子崇尚的“三宝”之一,《道德经》第67章里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公,公正,也是老子的思想,《道德经》第16章里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公正是常道常德的体现,也是“王道”的精要,做国君的,如果能保持公正的话,那么,他就能够治理天下,并且他的治国的原则也就体现了天道。这便是老子这一段话的要义。直,正直,佛家也说:“直心是道场。”不过,老子主张不能太直,要“曲则全”。但那也仅仅是处世的方法,而直道还是老子所欣赏的,他才说:“大直若曲,其用不弊。”

话题再回到老子的“重德”这个话题上。古人敬鬼神,认为宇宙间存在鬼神,人死亡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根据功德,或者为鬼,或者为神。鬼神思想是中国文化里的而重要思想,不能当成“封建迷信”,是对生命存在形态与真相的探索,有着很深的哲学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可轻易否定。老子认为,人修德了,鬼神就会与人交德。这和我太祖父的治家思想一致,我太祖父的家训是儒家思想,实际上,先秦时代,特别是老子、孔子时代,儒道并不分家,鬼神思想都在儒道文化里占有重要地位。老子在《道德经》第60章里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段非常重要,很多研究者,一看到“鬼神”二字就回避,其实,这一段探讨的是德的形而上的作用:德能沟通鬼神。这样,德的意义和价值就升华了,就具有了宗教的意义或者更加超越的意义,能透穿生命而达到深层的、本质的境界,使人们的修德有更深邃的心理诉求、价值导向和信仰意义,也使人们的修德行为更具有力量、背景或者底线。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叫门。”在《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这些著作里,都有行善则鬼神福佑、作恶则鬼神夺寿的教诲。古人还以流传的故事以说明这些道理。表面上,好像科学破除了鬼神思想这些所谓的“迷信”。实际上鬼神思想源远流长,来自生命深处的对人类终极的关怀,所以,鬼神思想探索的是生命真相,绝不会被科学所破除,因为,破除鬼神思想,等于人类拒绝自己的内心一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以科学来破除鬼神思想、神话体系、宗教信仰,最终受伤害的是人类自己,人类会因此丧失心灵的家园感,那时,就是真正的“失乐园”了,就是真正的“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与其迷惘,不如坦诚探索。老子把德上升到与鬼神交德而创造和谐、和平、人、鬼神相安的意义。这是非常深邃的思想,洞见了人性和大道的真相。中国人到现在还在俗话里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是对说话圆滑者的评价,但背后的且是鬼神思想和道德评判。

dn夏天

Rank: 1

板凳
发表于 2012-8-22 09:38 |只看该作者
{:soso_e113:}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2-7-1 07:12 |只看该作者
{:soso__16984349925490629196_1:}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预测专区|大有周易网

GMT+8, 2024-11-23 15:08 , Processed in 0.170480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