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8|回复: 0
go

赵老师的文章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5: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一、经和经学

1903年正式废科举、兴学校之前,上溯至春秋末孔丘时代,儒生们读的标准书都属于经和经学。自汉至清末,官办教育以及为考科举做官服务的民间教育,教的也都是经和经学。

经和经学都不断变化,经学变化更大。大体说来,唐以后,“经”没多大变化。它的变化以两汉最明显可考。汉以前,学经多口耳相传,变化本应更大,但很难说清。经学是解经的,其演变大体分四个阶段。孔子到秦为第一阶段;汉至唐为第二阶段;宋至明为第三阶段;清代为第四阶段。清末,经、经学、儒生都走到末路。此后的中国社会不再需要这一文化支柱,经和经学都变成史学资料。

什么叫经呢?严格说来就是孔子的经学。即他“删”“订”“修”“传”的古代文化记录。以眼下常见的书而言。按其可靠程度依次为:

《诗》——周初到春秋的一部分诗歌。

《春秋》——孔子以鲁史为主写的公元前722到公元前481年的很简单的编年史。   《礼》——国家、家族制度和贵族起居饮食规律的记录。

《尚书》——史官们保存或追记的“圣贤”号令谋谟。

《周易•卦辞、爻辞》——卜官占吉凶的隐语。

上述五种经除最后一种是否孔子删定并用以教弟子还不能十分肯定外,其余都是有的。孔子也教音乐,按说应有《乐经》。但乐附于《诗》和《礼》,礼乐常变,《诗》渐渐不唱了,《乐经》未能单独传下来。

轮到孔门弟子手里,经即开始演变增益,轻重次序也有改变。比如,《周易》在汉之前是否居于六经之首,不能确证。内容方面,《礼》自孔子就认为可以损益,故增益最多,现在还能看到的就至少有《礼记》、《仪礼》、《周礼》三种。《尚书》原有“史”的意思,下接《春秋》,上记到尧,也可增补。后人很难增补删改的只有《诗》和《春秋》。

汉中期后,儒家独尊,主要秘诀是汉儒善于解释历史迎合统治者胃口。《春秋》原文既不便改,就在“传”上下功夫。渐次有《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等解《春秋》的书,它们几乎和《春秋》同样重要。另有《孝经》、《尔雅》等就与孔子没关系,是造经运动的产物。唐以前,《论语》(孔丘言行录)也曾被当做经,这与经的原意倒是不矛盾。唐代官方最后认可的经够了九种,即《周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经本身就难读,加上经学书更难学。古人能通一经即算可以了。西汉设十四经博士,就是各承师传教一经的。北宋以后,为使一般读书人由浅入深又方便科举考试,规定读《大学》(《礼记》中的一篇)、《中庸》(《礼记》中的一篇)、《论语》、《孟子》,即“四书”就行,并且均以朱熹的注解为准。

清代文化统治很厉害,一些学者不满足于只读四书和宋儒的解释,开始对经进行考据。后来对汉儒的经说和汉代的经发生了怀疑,要闹清经的本来面目,结果把汉代的今古文经老帐翻出来了。

 二、汉代的今古文经和经学

秦以前的经和经学肯定也有演变。但那时并非儒家独尊,各家自唱自说,经不在众目睽睽之下,有改变不很引人注意。西汉中期以后,被秦始皇坑过的儒家队伍壮大了许多。火余之书不很满足统治者需要,于是出现了新经,经学有了今古之分,经也今古真假难辨了。

汉初,一部分儒生用当时通俗的隶书写出经文教学生,朝廷立他们为博士。他们的经后来称为今文经。解释今文经即今文经学。这时只有少数儒生用秦以前的字形写的老本子经在民间传授。西汉末,由于王莽的政治需要,古文经——新经出现了好几种。按当时重视的顺序为《周礼》、《尚书》、《左传》、《毛诗》、《国语》等。古文经出现后,形成了新学——古文经学。此前的经学反而称为今文经学。东汉末,古文经学大胜。此后,今文经学直到清末才翻身。我们现在最常做为资料书查考的《十三经注疏》,是以古文经及其经学为主的。与本节关系最密切的经是《尚书》,涉及《内经时代》的古文经要再加上《左传》和《国语》。

据《史记》记载,古文《尚书》是景帝末年鲁恭王从孔子的老宅墙中挖出来的。《周礼》、《左传》、《国语》等,刘歆说是从国家图书档案馆里发现的。宣帝时还有河内女子拆老房子发现了一篇《易传》。不专门研究经学史,不必深究今古文经的真伪。大体情况是古文经都比今文经篇目多、内容多。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依次是《周礼》、《尚书》、《左传》等。清代末年又涉及不属于经的《说文解字》,因为它替古文经说话。古人最难说清的新经是《左传》,它的内容很多,真实古资料也很多,真伪难分。至今还有专家在算这笔帐。

研究《尚书》的专著很多。《尚书》在汉以后还有伪造的。汉代基本是两家。从研究《内经》出发,我们并不强调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多少内容或谁是真经。关键在于古文《尚书》经学关于五行配五脏的说法与今文《尚书》经学大相径庭,而五行在两种经中都是那几个字。古人解《尚书•洪范》中的水、火、木、金、土时都要上联《周易》下牵《月令》,把天地人扯到一起。今本《月令》祭何脏的说法就是古文家言。《月令》原是专书,后归入《礼记》。古文经学自东汉中叶才开始与今文抗衡,东汉末战败今文,《内经》之五脏配五行与今文经学说法相同。这一背景提示《内经》的有关内容理应成书于东汉中叶前。

为今文经学争得独尊地位的关键一步,是董仲舒吸取阴阳五行说大发挥《春秋公羊传》。早期的古文经学不讲阴阳五行,无资格与今文经学争锋。东汉末,郑玄博习古文、今文、谶纬之学,取今文之长融入古文。古文经学无论是讲典章制度(主要靠《周礼》)、解释《春秋》(主要靠《左传》),还是讲阴阳五行,都比今文丰富了。经文今学从此崩溃。

魏晋时,古文经学内部开始分派,加之做官靠门弟不靠读经,再加上玄学的反动,古文经学也险些消亡殆尽。这己超出《内经》时代。联系本节上文看这段经学外行话,能知道两汉儒家大讲阴阳五行,基本上清楚本节所引《说文解字注》的一段文字是何来历就行了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预测专区|大有周易网

GMT+8, 2024-11-27 08:47 , Processed in 0.139969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