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论坛 彦博读书阁 “最后的皇后”宋美龄
查看: 1617|回复: 0
go

“最后的皇后”宋美龄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2: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p=25, null, left]【推荐阅读】

[p=21, null, left]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汉娜·帕库拉撰写的《宋美龄传》(原名《最后的皇后》),被基辛格称为“盖棺论定的权威之作”,以大量生动的细节,详细记录了宋美龄漫长、传奇而又丰富的一生。

[p=25, null, left]


[p=21, null, left]西方雕琢的东方美人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著名美国影片《罗马假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由格利高利·派克扮演的摄影记者在接到要采访某位重要外宾的任务时,报社同事们首先猜想的便是那个东方美人宋美龄,可见宋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确是一个有口皆碑的人物。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宋美龄的美是公认的,但在宋氏三姐妹中谁最漂亮却一直存有争议。“飞虎将军”陈纳德的遗孀、曾见过这三个姐妹的陈香梅女士通过越洋电话对记者断言,宋美龄是“三姐妹中最漂亮的。她本人漂亮,皮肤好,打扮得很得体,有种雍容华贵的气质”。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旗袍是她一生的代表。”据曾在蒋氏父子身边工作43年的翁元说,“当时的官太太并不是送贵重宝物、首饰,为了讨好她,生日、圣诞节都会送布料给她。”为宋美龄做旗袍的裁缝是她从大陆带去的,“从抗战时期一直做到去世”,“死的最后一天还在做一件新旗袍”。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曾出任台湾“驻纽约新闻处主任”的陆以正对宋美龄的旗袍装印象也极为深刻。“我从没见到她穿旗袍以外的衣服。”“她非常保守,绝对没有一件旗袍开衩在膝盖以上。”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但对宋美龄的美评价更多的还是她的气质与风度。陆以正说,其实,宋并“不是那种明艳照人的美人,不是男人见了有惊艳之感、一定要追的那种女人。现在看她年轻时候的照片很顽皮的样子,后来的美是内在的一种气质,是学不来的一种雍容华贵”。陆先生回忆说,1966年,宋美龄的美国之行结束后离开时,专机滑行到跑道准备起飞,突然又滑行回来,原来是宋美龄忘了向保护她的美方特勤人员致谢道别,特地让飞行折回。“那些人都很感动,说她是真正的Lady。”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著名历史学家、曾为顾维钧、胡适、李宗仁等人撰写口述史的唐德刚先生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谈到他60年代去台湾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受到蒋介石夫妇接见,据他回忆,彼时已近70岁的宋美龄“没有一根白发,也许是染过的,皮肤一点不皱,一身旗袍很熨贴,满口吴侬软语,打扮得比我太太年轻”。为了给李宗仁写回忆录,唐德刚吃了李夫人郭德洁“160多顿饭”,唐德刚忍不住拿郭德洁跟宋美龄作比较,“郭德洁也是南方人,很漂亮,跟宋美龄是拜把夫人,但她跟很洋化的宋美龄没法比”。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唐德刚在张学良那里看到宋美龄写给他的所有信件:“都是用英文写的,她中文差一些,不会用中文写文章。”近百封信中,只有在提到张学良时,才出现了两个汉字“汉卿”。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80岁的陆以正老先生,先后在国外生活了35年,今年刚刚在台湾地区出版了一本简明英文字典,英语水准很高。他说:“她写的演讲稿,每页必有一两个词是我不认识的。她的英文经常用很罕见的字,某些词美国人都未必知晓。”陆以正说,与宋美龄聊天,基本上是英语和上海话交替使用。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唐德刚对宋美龄的最终评价是:“一半是基督徒,一半是中国传统官僚的太太。”“她的一句口头禅是‘我要办你’,这不像从一个受西方教育的人口里说出来的。她这样说,完全是一个官宦子弟的口气,但她又是虔诚的基督徒,从宋美龄身上也可以看出这种矛盾性。”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玫瑰与权杖的结合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1927年12月1日,40岁的蒋介石娶到宋美龄,有人形容为“玫瑰与权杖的结合”。曾强烈反对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的宋庆龄,1940年在香港时,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一句颇为公允的话,她说,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一开始并无爱情可言,不过我想他们现在已有了爱情,美龄真心诚意地爱蒋,蒋也真心诚意地爱她。如果没有美龄,蒋会变得更糟糕”。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其实,宋美龄加入到权力中心,与他们的夫妻感情以及宋本人的才智也的确是分不开的。宋美龄后来曾回忆,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囚禁,当宋美龄赶到西安看他时,“他惊诧得以为我是一个幻影”。“在他稍微安定之后,他给我看那天早晨他所读的经句中的一句:‘耶和华在地上造了一件事,就是女子护卫男子。”这个细节是后来许多传记或文章颇费笔墨描写的一点。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宋美龄去西安的时候带了把枪,很有烈士姿态。当时,她对身边人说,‘如果有人对我无礼,就请打死我’。”但在史学家唐德刚看来,宋美龄西安之行未必有那么强烈的“悲壮”意味,因为宋美龄对局势已经有相当把握。唐教授说,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10万人的薪饷都在南方政府手里,再拖两个星期,吃饭都成问题。时间久了,东北军可能造反,对此她有相当把握”。除此之外,唐德刚也透露,张学良也有很大一笔私人财产在宋子文手里,这些都是宋美龄处理此事的砝码。宋美龄与张学良深厚的友情背后,也是张学良与宋家的经济关系。据唐德刚说,张学良与赵四的两个儿子都送到宋子文那儿抚养,“一切都由宋子文管”。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在这个过程中,宋美龄对蒋介石的影响无庸置疑。回顾早期历史,不少人认为,正是宋美龄对美国的熟悉与了解及其在国际社会的周旋,才使得蒋介石得以被邀参加1943年有罗斯福、邱吉尔等巨头参加的开罗会议。反之,“宋美龄凭借丈夫的地位,更大程度地发挥了才华,所以说他们俩是互相依靠、一半一半吧”。与宋美龄比较熟悉的陈香梅女士做了这样评价。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权力中心的第一夫人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除了宋美龄的特殊背景和才华,她的尽心尽力也成就了她在权力架构中的位置。1943年宋在美国国会的著名演讲就是经过精心准备的。1942年11月,宋美龄起程赴美。在陆以正看来,这次美国之行的艰辛是非现代人所能理解的:“当时只能绕过‘驼峰’,却没有夜航设备。但是为了躲过日本人,只能在夜里飞。从重庆到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一共飞了8天,哪像现在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了。”这些对患有皮肤病的宋美龄无疑是痛苦的。一到纽约,宋美龄就住进了医院,两个半月才治好。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出院后,罗斯福夫妇请她去自己的老家海德公园镇小住。宋美龄就利用在此的6天时间准备了日后那场著名演说。据说,她力求完美,稿件改动多达七八遍,让身边的打字小姐不胜其烦。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宋美龄对空军事业的参与也相当投入。1937年,宋美龄出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虽然次年便因健康而辞职,但这是宋美龄“最骄傲的历史”,她一直亲昵地说:“我的空军。”在陆以正印象中,宋美龄在美国出席宴会时,只戴一枚空军的胸针,“也不是白金或其他什么名贵的材料,是最普通的那种”。1986年,在蒋介石百岁冥诞纪念会上,宋美龄仍佩戴着这枚徽章。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除订购了2000万美元的产品外,当年的宋美龄希望能找到帮助提高飞行员训练水平的人选,经人推荐找到了一位47岁的老飞行员——这便是宋美龄与“飞虎将军”陈纳德结缘的开始。1937年,陈纳德第一次见到了宋美龄。据说陈纳德在见到他的上司——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第一面后,就在日记中记下这样的文字:“她使我无法恢复常态,从那天起,她将永远是我的公主。”陈纳德夫人陈香梅女士后来在采访中证实了这一点。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陈纳德当时在美国航空界已非常有名,当时苏联曾以1000美元的薪水相邀,是陈纳德在美国薪水的3倍。受宋美龄邀请他来到中国,本来只准备呆3个月,但赶上卢沟桥事变,他决定留在中国,所以宋美龄对他十分感激。”1939年,陈纳德招募了200多位美国志愿兵到中国,“因为美、日此时尚未开战,这200位志愿兵护照上的身份五花八门,音乐家、学生、银行家都有”,而陈纳德来中国的护照上则写的“务农”。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1947年,陈纳德与年轻的女记者陈香梅结婚,“宋美龄派外交部长叶公超参加了我们的婚礼,他们特地送了景德镇花瓶作纪念”。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陈纳德后来虽然升为三星中将,但宋美龄一直称他在领导飞虎队时的官阶“上校”。1958年夏,宋美龄再度访美,在密执安大学演讲完毕,她赶往新奥尔良,一下飞机,就直往医院探望陈纳德。宋美龄还带来了蒋介石致陈纳德的亲笔信,陈香梅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还回忆,患了肺癌的陈纳德,当时癌细胞已发展到喉部,不能说话,只能笔谈。宋美龄很体贴,她幽默地告诉陈纳德:“你平时说得太多了,今天你不要说,让我来说。”10天后,陈纳德离世,宋美龄又参加了他的葬礼。“宋美龄很有人情味,对帮助过她的人念念不忘。”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宋美龄以“第一夫人”的身份,一直参与着社会福利工作。在台湾,她成立了“华兴育幼院”,其前身是“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她对这个学校倾注了相当大的心力。“她很忙,但只要她在台湾,每个星期至少去两三次。她去厕所看是否打扫干净,去厨房看碗筷是否洗干净,还会戴上白手套去摸纱窗,看是否有灰尘。”今年46岁的陈念萱曾在华兴育幼院就读,“我们把地板擦得雪亮,衣服折得笔直,厕所干净得可以坐在地上看书。”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在学校这个远离政治的一隅,孩子们感受到的蒋氏夫妇更像是一对普通老者。某些场合,比如过圣诞节,蒋介石会陪着宋美龄一同到华兴学校看孩子们表演。“他们不是坐着车进校园,一定要在门口停车自己走进来。他们手牵着手,很亲密和愉快的样子。演出时,夫人喜欢和蒋公咬耳朵,你看到他们的相处,就知道这是很难装出来的。”陈念萱告诉记者。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荣光后的孤寂晚年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宋美龄的昔日荣光多多少少与《时代》发行人亨利·卢斯有点偶然联系。1942年,罗斯福两次写亲笔信,请宋美龄去美国演讲。《时代》发行人亨利·卢斯劝蒋介石,“你让她去一次,比30个师都有用”。这次演讲是宋美龄在国际舞台上的巅峰时刻,宋美龄在国际传媒的风头一直到1967年,卢斯因冠心病死在浴室里才结束。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晚年的宋美龄远离政治中心,特别是由于台湾地区政坛的变化,已经很难听到昔日的掌声如潮,常伴身边左右的只有家人和内侍。没有子嗣的宋美龄与大姐宋蔼龄的子女感情很好,形同己出。宋美龄去世前,照顾她的便是孔家长女孔令仪与其夫婿。而比宋美龄小20岁的孔令侃,“无论她在哪儿演说,他总在身旁陪着,她几乎把他当成儿子”。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华兴学校的毕业生、今年46岁的陈念萱自1998年开始,连续5年赴纽约给宋美龄祝寿。她说:“她的意识一直很清醒,视力也好,只是耳朵有些听不到,我们要大声跟她说话。”为宋美龄过98岁生日时,陈念萱注意到老人是自己走下楼梯的,“健康蛮好的,也没有老人病”。“房子很旧,虽然看得出当年很好。家里非常简单,看的是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学校董事会出面送了老人一台彩电,“很难想象,98岁的老人第一次拥有彩色电视机”。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陈念萱说,宋美龄每天的生活就是读《圣经》,间或弹钢琴。后来校友会出面送她一台电子琴,因为对这位百岁老人来说,或许踩钢琴的这点力气都对她是个挑战。“她收到后特别高兴,说,‘你们怎么知道我一直想有个电子琴呢’。”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陈念萱特别注意到,在宋美龄所居公寓楼下,有从台湾“国安”系统来的警卫。“夫人见客的时候他们出现,不见客的时候也看不到他们,我想可能也有监视的意思吧,看都有哪些人跟她来往。”陈念萱推测说。她曾跟其中一位警卫交谈,得知这些人“每年一轮流,不允许跟宋家有密切的接触,可能是担心接触长了有感情吧”。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有人说她最后是黯然离台,我说‘不是’,她已看淡了一些事情。”陆以正说。至于有猜测说,家人怕她伤心,一直未告知国民党已下台的事情,陆以正表示否认,“知道还是会知道的”。“很多人找我,说想写本规规矩矩的蒋宋传记,我把这些请求如实转达过去,但都如石沉大海”。“她知道的事情太多,让历史回归历史吧!”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文字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预测专区|大有周易网

GMT+8, 2024-11-30 19:33 , Processed in 0.164347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