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论坛 谈儒论道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查看: 1584|回复: 0
go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06: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注释】

    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侧隐之心。曰未尝,则非偶然。哭指吊丧。一日之内,哭人之丧,余哀未息,故不歌。曰则不歌,斯日常之不废弦歌可知。然非歌则不哭。余哀不欢,是其厚。余欢不哀,则为无人心。颜渊不迁怒,孔子称其好学。是哀可余,乐与怒不可余。此非礼制,乃人心之仁道。本章见圣人之心,即见圣人之仁。或分此为两章,朱注合为一章,今从之。

    【白话译文】

孔子在有丧者之侧进食,从未饱过。哪天吊丧哭了,即不再歌唱。

〖续貂〗

另一译法: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在这一天吊丧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为什么会这样?

丧者,是指有亲属刚刚去世,其心必哀戚,甚至吃不下饭去,孔子在他旁边吃饭,自感于我心有戚戚焉,恻隐之心一动,饭就吃不饱了。

哭,指吊丧。如今城市死了人,往往开个追悼会,亲朋好友戴朵白花,在死者的遗体前来个三鞠躬,死者就被拉走火化了,仪式非常简单。在古代,可不这样,儒家提倡“丧尽礼, 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规》)人死之后,亲朋好友要到死者家中吊丧,今日之农村,此风俗依旧,如我的老家聊城,孝子们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名叫“哭丧棒”。《三国演义》里也有一章,《柴桑口卧龙吊丧,耒(lěi)阳县凤雏理事》,说的是赤壁之战以后,周瑜金疮迸发,不幸英年早逝,在东吴似乎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周瑜是被诸葛气死的。诸葛亮为继续巩固孙刘联盟,消除误解,毅然冒险到东吴吊丧,可见吊丧之礼之重。吊丧是比较讲究的,除了繁琐的仪式外,有时还要诵读祭文,表扬一下死者,表达一下自己因死者的逝去而给自己带来的悲痛。一般老百姓文化不高,可能写不出祭文,则会一边涕泪横流,一边在口里念叨“你(指死者)让我怎么活呀?”

孔子在一日之内,哭人之丧,余哀未息,故不歌。是以哀伤可以多保留一些时候,乐与怒不可以长久保留,此非礼制,乃人心之仁道。本章见圣人之心,即见圣人之仁。

小资料:

祭文是文,平日里少见的奇文,奇文均可赏。写祭文也是程式化的,跟现在的悼词差不多。先表示悲痛,接着诉说生平、才学、业绩等,再作一番称颂,结尾都是“呜呼痛(哀)哉,伏惟尚飨”。“伏惟尚飨”就是恭请享受祭品的意思。只不过现在悼词的结尾都改作“永垂不朽”了。

  如孔明径至柴桑,鲁肃以礼相见。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因见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孔明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lèi)酒一觞(shāng);君其有灵,享我蒸尝!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hào)天昏暗,三军怆(chuàng)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míng)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wéi)尚飨(xiǎng)!

  祭文确实写的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泉涌,哀恸(tòng)不已。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mù),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诸葛亮如此哭祭一番,便轻松化解了孙刘两家的隔阂。东吴的文武众人非但不痛恨,反倒同情起诸葛亮来了,还怨周瑜气量狭窄。说来诸葛亮有些取巧,周瑜有点冤呐。

  我们平日唱歌都说笑比哭好,也不尽然,得分什么事儿。在这件事上还真是哭比笑好。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预测专区|大有周易网

GMT+8, 2024-11-27 18:31 , Processed in 0.140370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