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论坛 佛学典藏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查看: 1688|回复: 1
go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19: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作者:微尘

身为佛子,理当缅怀佛陀,礼敬法脉传承至今的源头。据记载最早汉译的佛经就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与《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乃佛之遗教,最后垂范。北传遗教三经与南传《大般涅盘经》等对照,其内容一致可相互印证之处甚多,所以这是古今中外佛子共同遵守的遗教。每想世尊八十老僧,最后乞食受菌茸供养,“患重症之痢疾,痢血痛极,几近于死”,仍谆谆教导,自认学佛人怎能不依止。

谈些点滴体会:

常行头陀,正法久住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白活,自见如是。”

佛教导人出家,少欲知足,常行头陀。从南传小部《长老偈》《长老尼偈》里看出,佛的阿罗汉弟子们——我们最早的祖师们,都是乞食、日中一食、著粪扫衣,树下坐,林居寂静修行,完全遵守四依法(除腐烂药外,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都属头陀支)。南传、汉传、藏传历代公认的大德,著粪扫衣行脚乞食而成就者众多。

佛称大迦叶尊者头陀第一,在佛入灭后为僧团之父。也称须菩提尊者林居第一,佛上天为母说法后归来,是须菩提尊者在岩洞里补衣服第一个见佛。跋提长老,世尊称其门第高贵第一僧,常住莽林荒野,他的诗偈把头陀十二支全都赞叹了。长老尼们留下的诗偈,讲述怎样舍去爱欲资财,乞食林居,堪为女众表率。他们都是严格遵循佛遗教的阿罗汉,真正的佛弟子,都是行持略同的头陀僧。

佛年老时,提婆达多欲颠覆四依法,破坏僧团,提出五事坏法:汝尽形寿受着纳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佛对此一一反对,僧团归于和合。

五事坏法里,前四事与头陀支有类似之处,但佛法讲究中道:“不触两岸”。《清净道论》里对头陀十三支详细列明持与不持定义,每支上、中、下持法,男女众的持法。四依法里对女众的树下坐也是不要求的。

譬如国王教育王子,勤加锻炼,天不冷就不要穿棉袄,太臃肿了活动不自在打不过敌人。但一个身体病弱的逆子坚持一辈子不穿棉袄,还把穿棉袄的弱弟们打为外姓,逆子最后被驱出王族。时间长以后,穿惯棉袄活动不便的王子们,反而把体壮有为不穿棉袄的哥哥们视为与逆子一般,也要列为外姓,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忘了国王最初的教诲。

世尊逃家入山林,六年勤苦,穿的就是破弊衣,住的是岩洞、树林,日餐一麻一麦,吃的就是素食。最后乞食接受供养证道,直到入灭,终生托钵乞食,演绎头陀正行。

日中一食

《八大人觉经》云:“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说十二头陀经》云:“我今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中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为佛法故。为行道故。不为身命。如养马养猪。是故断数数食。应受一食法。”

《长老偈》云:“出家修道人,舍弃财妻子,却为一勺饭,而为不义事。”

多吃一餐甚至一口,就有多的妄想。末学在家修行,定力不足,但在一食时也能得到利益:工作忙的时候可以节省时间,有利消化,心更清净,吃什么都一样,非食时不会对食物多打妄想,慢慢减少所有事情上的贪心和妄想。反而多食时,吃什么都谗,妄念增多,违缘随之而来。以上都是真实体会。

《阿姜曼尊者传》中描述,他的一个弟子要经过一片无人的森林,无处托钵,可能会饿死。但坚持与师父一样:一钵食,不留残宿食,身上不带食物,饿死也要走。结果到午时有天人化现,供养美味,不多不少正好够吃。如果不是日中一食,天人是不会敬佩供养的。在尊者荼毗法会上,僧人云集,他的弟子们只吃一餐、只用一钵。与吃两餐、每次用很多碗筷的城市比丘对比明显,给护持居士们减少很多麻烦。

曾想了解日中一食的南传道场,但现在也较为稀少,真是可惜。

多食多欲,身心不自在,何况在三宝地吃三餐呢?



十事非法有两条:

二指净非法,即是当计日影的日,未过日中之后(横列)二指的日影时,如未吃饱,仍可更食,此事非法。末学理解是:认定过午食是非法的。

他聚落净非法,即在一食之后,仍可到另一聚落复食,此事非法。末学理解是:换地方吃必然多次食,是非法的。

乃至于金银净非法:即是听受金银非法。都不是小小戒,是不可以舍掉的。这都是第二次结集时七百长老裁定的。这件事情导致了佛教第一次分裂。

在家人证三果后,不蓄金钱;证四果后不留残宿食,必须出家。日中一食与金钱戒,对现世都很重要。

素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於好於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读《起世经》而知,人本来是吃素的,佛六年勤苦也是吃素,福报比我们大的天人也不吃肉。佛制三净肉可以吃,死老鼠蟑螂也是三净肉,给僧人供养肉食的居士们,为什么不供养这些肉呢?

南传《大般涅盘经》里记载,世尊告诉准陀,把栴檀树菌茸只供奉给佛,不要给别的比丘,剩余之菌茸,应埋藏于洞穴。因为天界、魔界、梵天界,或沙门、婆罗门及天、人之间。除如来之外,不见有人食此茸物能消化者。佛吃后痢血痛极,几近于死。但准陀在佛将涅盘前的最后供养,与佛成道前的供养一样功德巨大。幸亏后人没有因为这个功德大,再专门将栴檀树菌茸供养给其他比丘。

肉食有毒,素食清净,人天共知。如果因为印度外道素食,提婆达多五法中提倡素食,而将提倡素食等同于外道,真比栴檀树菌茸更毒啊!阿姜曼尊者在入灭前,色身病弱,仍坚持颠簸山路到更大的村镇。因为他知道会有许多人赶来悼念他,大量食肉的来客会直接造成小村里家畜的杀戮,到大地方能减少直接的杀业。

南传、藏传的大德也是素食。泰国善地阿索净土村创始人菩提乐尊者法语:“因此比丘劝居士戒杀前,应该先断绝肉食,尽量吃蔬菜、水果。虽然种植蔬菜的人多少也会伤害到生命,但完全不杀生比较难做到,应该衡量自己的能力,将杀生的数量降到最低点。

在此诚心请求,有机会看到这本书的人,在供养僧众时,务必用素食,支持正信的佛教,不和佛教所教导的道理产生矛盾。特别是比丘读后,恳请切实地思考、实行;我们为了维持生命,需要吃东西,但是却不能因此妨碍到其他动物的生存。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夺取了动物的生命后,再拿来供养比丘,都是不清净,有损功德的。”

居士自己爱吃毒肉,但如果供养僧人,应选更清净的食品。


森林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懒惰懈怠者,利养唯追逐;不愿林中居,只喜村镇住” ----《长老偈》。

佛出生、成道、转法轮、入灭,皆于树下。佛在森林苦行六年,与弟子们也多是林居露宿。“茅棚已搭起,可避风和雨;好雨快降落,我心甚宽慰。”这是须菩提尊者的诗偈,开始他在林间是露地住,天就不敢下雨。百姓干旱,于是才搭了个茅棚叫天下雨。类似的故事在长老尼里也有记载。六祖慧能大师,在猎人中那么多年与其说是避难,不如说是森林里闲居修行,顺带放生。

林居比丘即使弟子众多,也分布山野,没有日渐臃肿的建筑和机构,没有日渐富裕的财产去守护,化整为零。

林居生活,比丘尼对女众立命之本——八敬法,会主动去遵守,即使没有能理解的智慧,为了生存也会遵守。在城市里利养丰富,是难于理解八敬法的。因为女众在森林里是不能独立生存的,丛林侦察兵里没有真正的女兵,也许算一种不太恰当的比喻吧。

森林比丘独居,独来独往,奉行头陀支,定力坚强,阿姜查尊者就说(大意):不是人人都可以在森林居住,但是在城市里,小动物都能生存。森林比丘们还有专往老虎洞修行培养定力的传统。林居没有什么攀缘的必要,少欲知足到极点,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祖师大德皆行脚和林居苦修成就。学习和护持头陀行的僧人、居士,即使在水泥森林里也有很强的独立性,一个人能抵千军万马,这大概是“无为安乐”的一种表现吧。

如果没有了森林,就没有了真正寂静阿兰若处,树下坐也不可能了。佛法也快灭了。哪怕没有佛法,还有森林,人也应该离开尘世,即使不能做独觉,在森林里修行也开启智慧。最次哪怕修到升天,如果活得长些,还能遇到佛下生。

森林消失的故事,伴随的是文明的衰落。黄土高原当初是森林,在《诗经》里记载栩栩如生。阿拉伯文明也是在两河滋润的枣椰树下昌盛,而不是今天的沙漠。佛教是从印度辗转西亚,传到中国的,现在西亚的佛法和森林消失了,文明也沦落了。长安的灞河古代是何等滔滔,现在也干涸了。现代比较富强的国家都是森林大国,他们自己的树不砍,去砍人家的树。

没有森林灾难多,表面是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其实都是五毒的结果吧。南方人乃至南方国家比较贪吃,水灾多,南方城市什么都敢吃,河水没有涨,一天台风下暴雨就内涝了,防洪堤都防不住。东北人嗔心大,森林就发过大火。或许北方风沙多是否因为愚痴呢?

布施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说四十二章经》

末学理解:“饭”为布施之心,由布施者的心而感应来受布施之人,也决定布施者自己的去处。

满足人五欲的“助人义举”如:对出家人供养金钱,对俗人教养殖餐饮致富(杀),偷税行贿关系网(盗),善意谎言虚假广告(妄),网络交友婚姻介绍(淫),请客喝酒(酒)等,遍布世间,如“饭百恶人”。 人心恶念盛,世界恶人兴,众生烦恼重,国家麻烦多。

救死扶伤,体恤孤苦,为国为民,援助弱小等世间善行,如“饭一善人”。能行善的人和国家自然感召远胜于前的善果,哪怕所行不到百分之一,哪怕百人里只有一人行。

如果布施能合乎五戒,帮助收回六根,乃至无念无别平等一切,是真供养。舍身护持正法的居士,功德不可思议。正法兴起之地,人民福慧无尽。

若寺院贩卖经书香火,收受金钱,戒律不净,如百恶人。与其从事慈善、旅游、歌舞、占卜、餐饮等百千名目,不如分文不取。哪怕只有清净沙门一人,正法道场一处,法布施功德较量,也胜前无数。

“汝等比丘!於我灭後,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蝶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於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佛遗教经》

以上佛不允许后世弟子所做的行为,很多居士都在协助僧人做啊。无知的供养把寺院变得富丽堂皇,财产丰厚,有田有地,俗事繁多,给僧人修行造成违缘。

以前我也到寺院求过签,一次十块钱还要排队的。居士们非常虔诚地排队往功德箱放钱,还号召大家募捐。后来礼拜佛像的时候听到出家人谈论当天的收入情况,再看到敲锣打鼓的为人超度,收费不菲,令人感到就像在外道场地般的森凉不安。

身为在家人,还是不要做这些佛不允许的供养。

多欲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八大人觉经》


在现代工业文明泛滥以前,地球山青水秀,天是蓝的,水是可以喝的,现在的河水脏的连洗手都不敢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世界大战。最近的网络时代,也带来年轻一代的道德沦丧,世界安全的危机四伏。

心不知足,贪求方便,使本来最恶毒的金钱,更加杀人不见血。原本的金银,为净土七宝,遍地都是,并不污秽,被人贪为私有,变得稀少,成为“金钱”。它汇集了全人类的贪念,人人追逐,谁拥有越多当然越不安宁。后又换为铜板纸币,方便印刷,容易伪造。现在又换为更轻便的电子货币,都不用印,随便加,更好篡改。乃至全球流通自由兑换,光是汇率和通胀,何止杀人,灭国都不见刀兵不见血,飞机大炮自叹不如。忽上忽下,忽多忽少,来去无踪,是人的贪心和妄念激增,不可驾御捉摸。

我工作中有句行话,叫安全等于不方便,方便等于不安全。贪心使科技不断创造方便,又头上安头,去制作个安全。其实越来越不安全。

实际是多求增罪,知足才增福慧。这么可怕的贪欲,比如金钱,菩萨又怎会多求它?即使俗人,也不去贪它,也许慢慢能回到它原来的样子,化为净土,遍地都是黄金。

八正道中,正见第一

“惭耻之服,於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佛说四十二章经》

由乞食卑下故,诸佛感召无见顶相。师亦曾教导:生惭愧心才能纳法。

遥想唐代,举国虚心,不远万里往西求经。逢值玄奘大师,太宗明君,倾国力翻译经典,将震旦变为佛法大兴的中国。惭耻谦卑,庄严第一,度化人天无数。贞观之治,四海归顺,皆由此来吧。

其实根据记载,汉地先有僧人,有清规祖制,后来戒律书籍才陆续翻译过来, 未依照戒律“行”,已经“解”在前了。自制清规与佛制戒律有违背之处,但一直微妙地延续着。我国原本属于边地,辗转万里,经过很多国家,甚至翻译几国语言,才能译为汉字。汉字最早由于用竹简书写故,又很沉重难保管,所以都极简洁,读书把字变成话又要自己脑袋翻译一次,所以人民文字障是很重的,喜欢执着文字,末学自己就有这样的毛病。处于北方,古代比现在更冷。在冷、热、雨、雪天里,衣服帽子鞋子都不一样,想持清净三衣很难,冰天雪地里乞食也难,林中独居也难,实在应生惭愧心,做“边地”想。但似乎唐代后就习惯以“中国”自居。

三昧和尚整治戒律,乃至见月律祖之大刀阔斧,宝华山的戒台成就了大量僧宝。法界清净,也许顺治帝出家与此清净感召有关吧,康熙盛世也顺理成章。雍正帝是大禅师,或许铺垫了乾隆盛世的延续。

但“惭耻之服”不再,没有了谦卑,就不感召尊贵,难比贞观之治的四海宾服。

以至于后,寺院庙宇堪比王宫,执事等级俨然朝廷,更以大乘菩萨自居,入世喧闹,经忏、歌舞、金钱、俗务,名为度众;不寂静安乐,名为不做自了汉;不守戒律,名为菩萨方便多门。实在是玷辱菩萨道,国家一度难免饱受欺凌。现在这些现象也差不多,实在危险,但愿不要象印度一样,最后除了吃素什么也剩不下。

每想世尊年老最后独食菌茸,虚云上人百岁经历云门事件,菩萨不计捶詈甚至杀戮,自视卑下,舍身于微尘,极微处至于虚空,成就庄严,故能慈悲一切,代众生苦。

不念旧恶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瞠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八大人觉经》

佛于过去世被哥利王节节支解时,不生嗔恨,因无执着故,手足复生,最后世为师徒。

阿姜曼尊者和徒弟到一个村子,村民认为他们是老虎,十分敌视扰乱。尊者观察村民们的敌意若不消除,来世必堕落为老虎,故不肯离去,直到将他们巧妙教化,村民反哭着挽留。

以前的森林头陀僧,经常有被老虎吃掉的危险,于虎口不动念,得道快。现代的头陀僧在马路上行脚,车流滚滚,很多铁老虎。不念旧恶,不动念,哪里的老虎都会老实,自己走开。

毛主席讲过: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我们受过侵害,但不执着于旧恶,不浪费时间嗔责。人向内观照能生智慧,远离恶人,国家亦然。

达世如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佛说四十二章经》

生为人身,得闻佛法,能去修行,如果不是生逢盛世,国泰民安,想都不敢想。

梁帝护持佛法,也开了自煮素食之先;泰王出家后又当国王,让国人出家,也开了短期出家之先;至于日皇,命令僧人娶妻,不知道和后来涂炭生灵的“圣战”有无关系。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佛法。

释迦牟尼佛身为王储而出家,又接引王公贵族们出家,释迦族被琉璃王进兵,虽用神通带到天上,也由杀业故化为脓血。既是化为脓血,也是带到天上了。释迦牟尼佛的民族没有富裕壮大,而是在尘世泯灭了,却进趣于无上道,释族弟子也绵绵不绝至今。

人天福报,佛法兴化,如梦如幻,国土危脆,终不可追。平等一切,真实修行,趣向解脱,是为究竟。

以上末学粗陋体会,都是妄念,错误百出,恳请各位大德指正。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2-4-1 12:31 |只看该作者
支持版主!值得学习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预测专区|大有周易网

GMT+8, 2024-5-29 10:10 , Processed in 0.04923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