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大有周易网-69周易文化|周易网 论坛 未解之谜 揭开松果体与第三眼的秘密
查看: 1152|回复: 0
go

揭开松果体与第三眼的秘密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许多不同的远古传说中都提到过,大脑中间有一个能接收心灵感应意念和视觉信息的腺体。这个只有豌豆大小的松果状腺体,被称为脑上腺或松果体。实际上,“松果体”(pineal)这个词源自拉丁语“pinea”,意思是“松果”。可以说古文明对松果和松果形状情有独钟,它经常出现在各个文明的重要灵性艺术作品中。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杨布利柯、笛卡尔等都写下了对松果体的崇敬之情,它被称为灵魂的宝座。


严格地说,松果体并不是大脑的一部分,它也不受血脑障壁的保护。它靠近脑组织的中央区域,这片区域是一个充满液体的空腔,能获得仅次于肾脏的血流量。由于没有血脑障壁的保护,经过一段时间后,液体中的矿物质会聚集成结石,也就是“脑砂”,它具有光学和化学特征,类似于牙釉质。这种钙化现象在X光或核磁共振成像(MRI)下看上去和人骨类似。医生凭借这一坚硬的白色钙化物来判断是否患有脑肿瘤。如果这个白点出现在脑的一侧,则可能是脑肿瘤已经扩散了。





(图1)图中如同松果形状的松果体,是大脑中央仅豌豆大小的内分泌腺,许多古文明对它情有独钟


(图2)X光照片显示左脑室中有个肿瘤。右上方图片中的白点是松果体钙化影,边上的白色区域就是肿瘤的影像

松果体常常(以一种明显备受崇敬的姿态)出现于世界各地的宗教艺术和建筑中。一直没有人对这一奇怪的现象做过细致研究。一篇名为《异教徒钟爱松果的艺术创作》(Pagans Love Pine Cones and Use Them in their Art)的基督教文章列举了很多例子:

一个罗马帝国晚期的青铜雕塑中,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手中拿着一个松果,周围则是一些奇怪的符号。

一个墨西哥神像手上拿着松果和杉树枝。

在意大利都灵博物馆,一件埃及太阳神奥西里斯的权仗上有两条相互缠绕的“昆达利尼蛇”,蛇头面对着权杖顶部的一个松果。


亚述/巴比伦带翼的神像塔模斯(Tammuz)手里也拿着一个松果。

古希腊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握着的权杖顶部有一个松果,象征着丰收。

罗马酒神巴克斯(Bacchus)也拿着一个带有松果的权杖。

天主教教宗的权杖在手握的地方就是一个松果,从松果中延伸出一个仿树枝的十字架。

许多罗马天主教烛台、教堂用品、神圣饰品和建筑,都有明显的松果元素特征。

世界上最大的松果雕塑显眼地矗立在梵蒂冈广场的松果庭院前。


稍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些天主教的例子。图坦卡蒙法老的木乃伊金面具上有明显的蛇形标记,或叫做“昆达利尼(kundalini serpent)”,从头前方大约松果体的位置延伸出来。



一些佛祖雕像的眉毛之间经常有一个象征着“第三只眼”的凸起圆形标记。佛祖的头发也是类似松果的形状。几乎所有印度神灵的画像眉间都有朱砂印记,或叫第三只眼。许多印度教徒至今还坚持这样的装扮。印度教神灵湿婆神的发型也是松果形状,并且有条“昆达利尼蛇”缠绕在脖子上。


(图4)教皇本笃十六世拿着刻着松果的教宗权杖——象征着他能通过松果体与更高智慧交流

古文明也用神圣之石来象征松果体。苏美尔人把这个叫做“原始山”(Primitive Mountain),他们相信这是创世之初原始海洋中的第一片陆地。这也许意味着松果体是人体最接近灵魂的地方,能接触到往生后的非物质世界。在巴比伦文明中,这一同样的“山”被用来象征“创世之轴”(axis mundi),也就是世界的转动之轴,并且也是地球的中心“肚脐”。这是神灵来去必经之地,也解释了为什么国王总是要站在山顶上。山上矗立起一座石头用来标记这个最神圣的地方,同时,此地限定了所有的经度、纬度,和罗盘的基本方位。

在印度教中,湿婆林伽(the Shiva lingam)的石像也被雕刻成松果体的形状,这和世界中心的传说有关,湿婆用第三只眼喷出神火。我们曾说过松果体位于大脑的中央,是交换心灵感应信息的场所,这个和与神交流没什么不同。别忘了湿婆具有睁开的“第三只眼”,昆达利尼蛇缠绕在他脖子上,他的发型也酷似松果体。


梵蒂冈的大型青铜松果雕像比人还高,四周被很多埃及符号所环绕。这个雕塑确立了梵蒂冈作为罗马天主教世界的中心(甚至是世界轴心)的地位,这也与古老的传统相一致。雕像的基座上有两只雄狮守卫者,而雄狮所坐的地方则刻有奇特的埃及象形文字。雕像两侧各有一只鸟,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埃及的贝努鸟或凤凰(凤凰寓意扬升),然而官方一直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有两只鸟。在松果雕像的后方,隐约可见一个打开的古埃及风格石棺,与大金字塔中的法老石棺很类似。在梵蒂冈的其他地方,我们还可以看到埃及的方尖碑,其顶部刻有基督教符号。


(图6)从梵蒂冈松果雕像后面看,有一个打开的埃及石棺,现在石棺上盖着一层树脂玻璃,以防止有人躺进里面


关于松果体的证据实在数不胜数,无法全部列举……



医学上关于“第三只眼”的研究

根据理查德考克斯(Richard Cox)在《南加州大学医学与健康杂志》(USC’s Health & Medicine journal)上的说法,“笛卡尔认为出体体验和松果体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考克斯列举了多个关于松果体的有趣例子。


实际上,在蜥蜴头骨中有个具有感光功能的“第三只眼”,在演化过程中,这个第三只眼同被头骨掩盖、分泌荷尔蒙的人类松果体很相似。人类的松果体虽然已经不能直接感受光源,但像蜥蜴的“第三只眼”一样,在夜晚会更多地分泌荷尔蒙和褪黑激素……通过解剖爬行动物的松果体,可以看到它确实像一只眼睛,形状和组织结构都很类似。松果体是褪黑激素循环的主要来源,这告诉我们,当你晚上睡觉时,当你早上起床时……光线的存在会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黑暗则能刺激分泌。由于光亮和黑暗能够影响腺体分泌荷尔蒙,所以松果体可以被看作是人体内的一个生物钟。


爬行动物的松果体和一般眼睛的形状和组织都很类似,恰巧古人又确切地相信松果体是人体的“第三只眼”,也具有类似的生理功能,这种巧合着实很令人费解。我越深入研究这个课题,就发现越多证明古人很可能早已知道某些遗失秘密的线索和证据。一篇由茱莉安米勒(Julie Ann Miller)发表在《科学通讯》(Science News)的文章,透露了松果体与眼睛视网膜之间的生物学联系。


视网膜和松果体都是能识别和精密处理外部光源的重要器官。直到最近,这两个对于哺乳动物而言毫无共同之处的器官,一直都是被不同的科学家们独立分开研究。但是一个新的联合研究者团队发现了这两个领域惊人的相似性,并加快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旦这两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开始并肩研究,必将会发现这两个器官之间那令人惊讶的共同点。


大卫克莱因(David Klein)博士在《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上的一篇专题文章令人感到很吃惊。大卫克莱因是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神经内分泌科首席科学家。他认为,许多次哺乳动物的“第三只眼”松果体也能感受到光照。


克莱因博士指出,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与松果体细胞很相似,许多次哺乳动物(例如鱼、青蛙和鸟等)的松果体细胞也能感受光照。

更惊奇的猜想刊登在1986年《实验眼研究》(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专业杂志上,出自AF Weichmann的一篇文章。


很显然,松果体和视网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年来两者在发育和形态上的相似点已经很明显了。这也重新掀起了人们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并加深了对这两个器官功能相似点的新认识……虽然哺乳动物的松果体被认为只具有间接感光性,但松果体中的蛋白质在视网膜中是负责传导光感的,这极大地增加了哺乳动物松果体也具有感光功能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魏克曼公开大胆地猜测:在松果体中存在“直接感光效应”。根据松果体和眼睛中视网膜的相似性,松果体细胞可能也能直接感测到光子并把这种信号发送回大脑,这个过程叫做光传导。


R.N.罗莱(R.N.Lolley)和他的同事也指出了视网膜与松果体之间光感活动的相似性,并发表在同行评审杂志《神经化学研究》(Neurochemical Research)上。近期在视网膜如何工作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让视网膜与松果体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加明显。


随着我们越来越了解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光传导机制,我们可以看到,显然松果体细胞也具有相同的机制……一组特定的视网膜蛋白质承担着级联光传导的功能。我们还不清楚松果体细胞如何利用这些蛋白质,以及这些蛋白质在松果体中是否参与传导信号……松果体细胞和视网膜感光器似乎具有相似的工作内容……


没有人能证明松果体内部是完全的漆黑一片。微量的光子可能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显现,正如笛卡尔之前所猜想的。松果体仿佛是被专门设计用来“传导信号”,就像视网膜一样,它能接收视觉影像并传送给大脑。另一组科学家针对鸡的松果体进行了研究,同样也推测“松果体可能含有一个级联的柱状光传导机制”。


有一种日益流行的理论,声称氟化物被引进到我们的供水系统作为一种压制灵性和意识觉醒的手段(被秘密的组织如共济会和光明会)市民从出生便开始摄食氟化物,等长大成人以后,松果体已经钙化变硬。


1997年,英国医生詹妮弗卢克大量研究并记录了氟化物在我们松果体内的积累程度以及对人的影响。结果显示松果体钙化的地方,血流量抑制并堵塞了我们的第三只眼的基本功能。




松果体与压电发光效应


为什么人体要这么麻烦再去制造一个“第三只眼”?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具有感光机制的视网膜,况且用“第三只眼”我们也没“看”到什么。当我们做梦时、当我们有出体体验时或者某个想法一闪而过时,我们“看到”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远古文明都对这个腺体如此着迷,还把它看作是超自然视觉的聚集点。2002年,《生物电磁学》(Bioelectromagnetics)杂志发表了S.S.巴科尼耶(S.S.Baconnier)及其同事的一篇研究文章,该文章也许为我们找到了答案,但作者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巴科尼耶他们解剖了来自20个不同人的松果体,发现样本中每立方毫米分布了100至300个“微晶体”,这种“微晶体”主要由一种叫做方解石的矿物质组成。每个结晶体约2至20微米长,多呈六边形,与另一种在内耳发现的结晶体“耳砂”很类似。耳砂也叫做“压电晶体”,当你对它挤压或拉伸时,它的两端就会产生不同的电荷,形成电磁场。当耳膜接收到周围的振动时会产生共鸣,此时耳砂也会碰撞内耳绒毛细胞,从而感觉到声音。


压电晶体可以用来在没有供电的情况下调谐无线电台。环绕在我们周围的电磁波振动能够使压电晶体扩张或收缩。而这种伸缩运动可以用来检测和放大声音。麦克风内也有压电晶体,用来接收声音振动继而转换成电流。压电晶体还会发出一些强弱不等的光,这一作用被称作“压电发光”。这就是便携式打火机的工作原理,只要你按按钮,内部的压电晶体受到了挤压,就会闪出一道光。通过“压电变色”的效应,一些压电晶体在接收到信号后还会释放出不同颜色的光子。目前为止,这些压电变色现象还只能在高压下的晶体上出现。根据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说法,“压电变色早在一些系统上就被观测到,但至今仍未做任何形式的商业开发。”


巴科尼耶的方解石晶体可能并不是松果体中唯一的潜在光源。一些科学家,比如里克斯特拉斯曼(Rick Strassman)博士认为,松果体还会分泌一种精神类化学物质,叫做DMT——尽管还没有被完全证实,因为它分解得太快了。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DMT也能通过压电发光效应来发光。劳伦斯约翰斯顿(Laurance Johnston)博士在文章中也表达了松果体能产生DMT这个富有争议的想法。DMT类似于褪黑激素和血清素,这两种化学物都是在松果体中自然合成的。


DMT在结构上与褪黑激素很类似。在生物化学上这两种分子的前体物质都是血清素,它是控制情绪的关键神经递质,专门用于治疗精神疾病。DMT在结构上还与其他迷幻药类似,例如LSD和裸头草碱,以及从发酵后的死藤水中提取出来的活性剂,亚马逊巫医常用它来诱发出体体验。



在人体中也发现了DMT,尤其是在肺部,大脑中也有。斯特拉斯曼强调松果体在理论上比其它组织更适合制造DMT,因为其处理生化前体物质和转化酶这些先决条件上的优势。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DMT是由松果体制造的。


DMT极有可能就是曼利帕尔默豪尔所说的密教一直苦苦寻找的“树脂”。不管怎样,我可不是在倡导服用迷幻类药物,那样做很危险并令人感到不适。我早已经掌握了更加自然、安全、且积极有效的方法来达到和服用药物类似的精神体验。不过,我很惊讶地了解到尼克桑(Nick Sand)(曼哈顿工程中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的儿子)发现DMT不仅具有强烈的压电发光特性,还具有显著的压电变色效应,能够“发射颜色”。

桑是记载中第一个合成DMT的地下化学家。桑和他的一个同僚是第一个宣布DMT能表现出压电发光现象的人:当硬化的DMT放在托盘里,再用锤子或螺丝刀把它们敲碎时,会发散出大量色彩斑斓的光。


由于松果体不受血脑障壁的保护,所以含有DMT的血流让松果体装载了压电晶体。这可能进而导致“第三只眼”吸入更多的光子,这些光子很可能通过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机制直接从源场中产生。巴科尼耶富有开创性的松果体研究,为“第三只眼”确实可以“看到”光子这一推测,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有周易微信dy13371161988或Q285377969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验证码 换一个


Archiver|预测专区|大有周易网

GMT+8, 2025-4-27 06:23 , Processed in 0.156157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1

© 2001-2010 Comsenz Inc.